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蔡鵬鴻:緬甸僅開門縫 不會向美一邊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2-05 00:24:16  


蔡鵬鴻認為,美國除了支持昂山素季的民主運動之外,還可能正在尋覓其他的民主運動人士,不可能把所有籌碼都押在一個人身上。
  中評社香港12月5日電(記者 劉曉丹)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日前對緬甸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歷史性訪問,這是自1955年以來美國國務卿首次訪問緬甸。對於媒體直白地把這形容為“美國在緬甸挖中國牆腳”,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蔡鵬鴻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時指出,通過此次“互相摸底”,美國和緬甸僅僅是相互“開了一個門縫”。

  他認為,美國對緬甸的改革成效尚存疑慮,所以十分謹慎,並未立即解除制裁。緬甸也“不會倒向美國”,更不會像越南那樣搞外交手腕,兩面討好。中緬“胞波情誼”源遠流長,就算美國和緬甸全面恢復雙邊關係,中緬關係也不會全面倒退。

  但他也警告,如果美國未來“全面介入”緬甸,填補其在東南亞地區西部這一塊空白,那麼對中國來說,將是一個很大的牽制和壓力。

  美國謹慎釋放善意 未解除制裁

  “希拉里此次訪緬,從美國和緬甸的雙邊關係來看,是具有歷史意義的。”蔡鵬鴻指出,去年緬甸大選前後,美國希望改善原先對緬的敵視政策,緩和兩國關係。希拉里此行主要目的,是對緬甸近期的政治經濟改革,進行實地考察,並會見各方面人士,然後才決定美國對緬甸的政策下一步該怎麼走。

  美國準備比較謹慎地對緬甸的改革成績做出回應,因此希拉里此行僅僅送出了一些“小禮包”,而沒有大規模提供援助,也未馬上解除制裁。 

  作為釋放善意的舉動,美國將提供120萬美元經濟援助,用來支持微觀金融和醫療,以及幫助地雷的受害者。此外,美國也將與緬甸進行一些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比如搞金融培訓、教育培訓、打擊毒品等等,邀請緬甸參加下湄公河流域項目。

  另一項成果是,緬甸願意幫助美國尋找二戰期間在緬甸犧牲的美國人遺骸。蔡鵬鴻說:“美國希望利用這次機會,一方面改善緬甸人民對美國的看法,另一方面也要逐步改變美國國內一些反對跟緬甸來往的人士的看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