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選舉觀察:“宋楚瑜現象”背後的問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1-01 00:16:02  


“宋楚瑜現象”在台灣政壇的多次出現,顯示出台灣社會民主化與本土化的轉型仍有待於進一步的完善。
  中評社北京1月1日電(特約作者 胡淩煒)隨著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的執意參選,2012年台灣的“大選”再次出現了2000年“大選”時三組候選人競爭的局面。宋楚瑜的參選不僅使得台灣政局變得更加的複雜,為此次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總統”之爭增加了變數,而且對於未來4年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宋楚瑜現象”在台灣政壇中的再次出現不是偶然的,反映出台灣社會的民主化與本土化轉型尚未終結,現階段台灣選舉制度層面的缺失和“國家認同”層面的混亂是產生“宋楚瑜現象”的根本原因。

  首先,台灣社會以相對多數產生正副“總統”的選舉制度是產生“宋楚瑜現象”的直接原因。

  著名的經濟學家和政治哲學家哈耶克指出,制度設計很重要,好的制度可以讓壞人變好人;壞的制度可以讓好人變壞人。台灣在1994年第三次修憲時確立了相對多數的正副“總統”選舉制度。根據這項規定,“總統”候選人只需贏得相對多數就可以當選,陳水扁在2000年大選中就是以不足40%的選票當選的“少數總統”。

  據了解,在世界各地,只要是採取領導人直選的國家和地區,多數是以絕對多數定輸贏。當選舉結果無法產生獲得過半數選票的參選人時,得票數最高的兩位參選人將進入第二輪角逐,從而產生贏得過半數支持的領導人。贏得絕對多數才能當選的制度設計決定了參選人必須爭取多數人的支持。相反,“總統”選舉以相對多數勝出即可當選的制度性弊病在於,任何一個政黨首先考慮的是鞏固自己的基本支持力量,而不是爭取大多數選民的認同,在這種情況下,候選人往往受制於基本教義派,不得不以極端的政策主張迎合基本支持力量,同時,把勝選的希望寄托在對手的分裂、對方選民的流失上,為了達到分化對手的目的,抹黑與攻擊成了競選的主要內容,並以此引發選民的狂熱與激情,使得選民在投票時,情緒高於理智。選舉結束後,族群更加對立、社會更加分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專題: 2012選舉觀察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