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京報:中日雖冷,但“不再戰”已是共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1-02 00:04:33  


日本首相野田佳彥2011年12月25日首次訪華。
  中評社北京1月2日電/日本政府近期同意大幅放寬基於“武器出口三原則”的禁運政策,日本軍事復興的步伐邁得很明顯,更有輿論擔心這可能使日本“脫離和平國家理念”。

  環球時報文章認為,這充其量只是中日關係發展中的一個小插曲。中日都有重新崛起的內在需要,今後類似的實力競爭還會很多,由歷史陰影造成的猜忌將長期存在。要說這幾年中日一直吵吵鬧鬧,但又一直“鬥而不破”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是兩條。第一是雙方都以和平反戰作為中日關係的政治基礎,“中日不再戰”在兩國早已深入人心。中美(因台灣定位)或日美(因安保定位)之間都有可能動武的因素,中日之間幾乎沒有這樣的隱患。

  野田首相的訪華,使暗淡的中日關係出現一絲亮色。金正日去世引發中日有關朝鮮問題的共同關切,加重了兩國共識的部分。對於中朝之間的特殊關係,以及中國在半島一貫堅持和平的時代精神與公正的普世價值,日本不僅真心羨慕,而且有意模仿。由於歷史、地緣等因素,日本對半島的認識與利益,與其說靠近美國,不如說更靠近中國。日本在與美國“同唱一首歌”時,也希望與中國“共飲一江水”。尤其金正日去世後,日本更有這種在中美之間找平衡、做橋梁的意願。

  第二是雙方都通過經濟合作強化相互依存關係。中國依舊是日本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日本對華人均貿易額約為每年2300美元,比美國多一倍以上。這不僅僅是財物和金錢的流動,更是人的互動,是兩國國民生計相互依存的寫照。如果說“和平”是中日關係的政治基礎,那麼,這些經濟數據展示的就是中日關係的經濟內核。這不是“美國重返亞洲”可以改變的。而且,中日同為美國的最大債主,美元這麼貶值,中日聯手對付美國才更合常理,更符合市場規律。野田此次訪華,中日借鑒發達國家主權債務困境的教訓,打算嘗試“國債互購”,分散外匯儲備資產,促進貨幣國際化,這是符合雙邊利益的建設性舉措。雙方這類的合作空間太大了!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因為一些正常的糾紛,坐失合作良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