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邵宗海:馬曾倡議和平協議,絕不能輕率食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1-17 15:10:03  


 
  首先,應是需要謹慎來處理“把台灣推向更廣闊的國際社會”的這項政策。理論上,台北需要有更多國際組織的參與,是1971年被排出聯合國之後的眾所求,也是台灣作為世界上一個經貿大國的責任所在。但是由於與對岸尚存有一些無法解套的矛盾與衝突,因此過去雙方在“外交角力”上,一直是采行著“零和遊戲”。直至2008年馬英九上任後,呼籲兩岸能在“國際社會裡和解休兵”,遂在北京的默認下,才使得彼此對抗的情勢開始溶解,稍後台北得以派遣前“副總統”連戰代表馬英九出席APEC的高峰會,也得以“中華台北”名義、“觀察員”身份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以及最近得以爭取到“世界大學運動會”的主辦權,都有兩岸在這方面努力的痕跡。

  但再接下來延伸到“更廣國際空間的開拓”,台北是否會將觸角伸向“以國家為成員”的國際組織,則一直是北京的憂心所在。因為以現有台北能有所突破的國際空間而言,也真的只有往“以國家為成員”的國際組織進軍一途,譬如說世界衛生組織或世界氣象組織。一旦空間問題的開拓,兩岸未能有事先溝通或默契,那麼新的一波兩岸在外交上的衝突,將構成和諧兩岸關係發展的障礙。避免兩岸再啟衝突,如何運作,相當值得下屆新政府深思。

  以新思維面對兩岸政治談判 

  其次,應該用新的思維來正面應對兩岸政治談判的來臨。不管台北願不願意,或是馬英九多次重申在短期內他不會觸及政治議題的協商,或是他在選前國際記者會上有提到“我看不出下個任期有洽簽和平協議的機會”,但是兩岸政治性談判將很難避免。

  原因很簡單,最重要是馬自己曾倡議“和平協議”,絕對不能就這樣輕率食言;再來就是自1979年《告台灣同胞書》建議兩岸結朿軍事對峙狀態起,到2007年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提及兩岸簽署“和平協議”止,中共對台政策的一貫立場,就是要求台北能透過談判,與北京就“1949年以來中國內戰應予結束”的問題進行協商,以求最後達成協議。加上目前兩岸和諧的局面,在馬連任之後,可望達到另一更高境界,北京當然不願錯過這樣的歷史機遇期,希望在馬的第二任期內,就這個問題能夠作個了結。因此,北京今後將不會一直強調“先經後政”順序,台北當然要先有心理準備。

  其實這個政治議題的來臨對台北不會完全不利:一是談判基礎目前已定,是台北可以接受的“九二共識”,另一則是藉此可界定兩岸的“政治定位”,不要再讓台北一直承受有被矮化的假象。其實,要終結1949年的中國內戰問題,勢必要回到當初的二個主體:“中華民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之間政治與軍事對峙的解除,對雙方來說,這都沒有任何“主從”的區別。所以,考慮到台北今後尚需考慮在更廣國際空間的開拓,在在需要有一個在兩岸之間的明確“政治定位”,那麼如何在談判中爭取到台灣有尊嚴的“政治定位”,當然是馬團隊可思考的課題。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