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內有“智多星”之稱的謝長廷,的確看透了現在藍綠競爭平台上的問題,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兩岸和平協議須經過公投,和蔡英文所說的“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台灣”,其實沒有太大差別。馬的兩岸論述貼近綠營,面對“賣台”質疑時敢大聲說“不統”;反而是蔡顧忌深綠壓力不敢宣示“不獨”,又以模糊不清的“台灣共識”來應對國民黨的“九二共識”,完全抵銷了打“中華民國牌”的作用。蔡在大選期間想要撇開兩岸議題,主打公共政策,最後還是被糾纏在失分最多的兩岸政策,導致敗北。
在民進黨選後的檢討聲浪中,謝長廷的主張值得正視,卻有諸多難題。第一是路線問題。黨內究竟有多少人能務實的認同,兩岸政策應往中間靠攏?民進黨從1999年因應陳水扁選“總統”提出“台灣前途決議文”開始,黨內就一直是在發展邱義仁所說的“不叫台獨的台獨路線”,台獨不變,只是不時更換包裝。如今顯示,民進黨的對手、選民都變聰明了,“不叫台獨的台獨路線”還是被視為台獨,兩岸交流速度一日千里,民進黨愈追落後愈多。但要調整路線,趨向國民黨,黨內勢必經過一場大戰。
第二是選舉考量。民進黨縱使在一對一選舉失利,攻不下“總統”大位,“立委”選舉也只能困守南台灣,仍有4成5基本盤,這主要是依靠意識形態動員,以及淺綠、深綠大團結而來。謝長廷的建議是一項先解構,再建構的革命性主張,但如果把獨派切出去,沒人有把握切出去的能補回來,而且更多。部分綠營人士會認為,現在至少穩住4成5,只要有干擾因素加進來,例如這次的宋楚瑜得票若衝到5%以上,民進黨就有希望了。“團結訴求”是謝長廷提案的最大殺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