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11日電(記者 黃蔚編譯報道)1953年,小說家托馬斯.曼在德國漢堡向一群學生呼籲,為“歐洲的德國,而不是德國的歐洲”奮鬥。這一振奮德國人心的呐喊在德國統一的時候一再被重複。默克爾領導的德國正是一個“歐洲的德國”,它自由、文明、民主、法制,雖還遠不夠完美,但卻是目前為止最好的德國。
美國洛杉磯時報刊登評論文章表示,在這場持續持久的歐元危機中,德國極不情願地發現自己處在了整個歐洲的心臟地帶。每個人都能覺察到,德國並不想蹚這攤渾水,而焦慮絕望、債務纏身的希臘卻希望德國能來幫忙收拾爛攤子。更不可思議的是,默克爾與薩科齊頻繁的會面,似乎在暗示法國人應該在總統大中選投哪位候選人的票。“默克齊”的出現讓人們認為歐洲是被默克爾和薩科齊共同領導,而實際上,默克爾卻是唯一的主角。
評論文章稱,其實德國並沒有刻意尋求這種領導地位,但這一切來得順理成章。
從赫爾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到赫爾穆特.科爾(Helmut Kohl),德國領導人曾希望建立一個歐洲貨幣聯盟來推動歐洲發展,是法國前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的堅持,才讓德國放棄這樣的想法。有歷史學家爭論,德國是為了獲取法國對德國統一的支持,才不得已簽訂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不管歷史當事人的原意是否如此,這都可以表明兩件事情:第一,德國的統一在一個法國繼續起主導地位的歐洲意義非凡,第二,很多德國人認為,放棄德國馬克是為得到更多政治好處的經濟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