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人民日報:“世襲制”有損國際金融機構權威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2-28 09:25:40  


  中評社北京2月28日電/人民日報刊文說,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將於今年6月卸任,其繼任者人選問題再次讓世行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領導人的國籍問題成為爭議的焦點。2010年,在IMF前總裁卡恩倉促離職引發的候選人之爭中,新興經濟體就希望候選人的甄選是基於能力而非國籍。

  文章指出,根據美歐之間達成的一項默契,美歐分別把持世行和IMF兩大國際金融機構的最高領導人一職。60多年來,這一格局從未被打破。隨著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地位的上升,發展中國家越來越不滿這種與其在全球經濟中扮演的角色不相符的全球治理安排。在西方經濟低迷、發展中國家增長迅速的對比下,世界經濟增長東移態勢明顯。

  當前世界經濟GDP增長的近70%由新興經濟體提供,全球購買力的一半來自新興經濟體,已超過發達國家購買力。包括IMF在內的國際金融機構在融資問題上越來越倚重金磚國家。世界經濟發展和力量格局已發生重大變化,崛起的發展中國家必然要求在更高層次上增加自己的話語權,保護自己的利益。

  近年來,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取得一定進展,包括兩大機構的份額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等金磚四國成為IMF決策機構執行董事會的核心成員等。然而,與發展中國家的期望值相比,改革仍然有很大差距。在兩大機構管理層的挑選方面,由美歐壟斷兩大機構領導人的格局並未從根本上改變。發展中國家一直呼籲,兩大機構掌門人肩負改革重任,其選拔理應遵循“公開、競爭、擇優”的原則,應任人唯賢,而不再是任人唯“親”,應更看重素質,而不是國籍。

  國際經濟已不能再忽視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擔任聯合國秘書長千年發展目標特別顧問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傑弗裡.薩克斯認為,世行如果繼續由美國人“統治”,只能被發展中國家視為“美國外交政策和商業利益的延伸”。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認為,選擇更符合條件、更勝任的人士擔任兩大國際金融機構領導人,同份額改革一樣,關乎國際金融機構權威性。

  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讓以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金融創新和放鬆監管為特征的華盛頓共識受到廣泛質疑,反思正在不斷深化。如果發展中國家不能獲得公平的權利,將大大降低其對當前國際金融體系的信任度和參與的積極性。

  發展中國家向世行和IMF傳統的“世襲”作法發起挑戰。在這場博弈中,發達國家不會心甘情願地讓出長期享有的特權,去年圍繞IMF新總裁人選的博弈已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要發達國家讓渡部分權力,需要發達國家正視世界經濟變化的現實,更需要發展中國家形成共識、合力推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