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兩會”改革強音啟迪世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07 08:21:27  


3月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
  中評社香港3月7日電/法國《歐洲時報》3月6日載文《“兩會”改革強音啟迪世界》,摘要如下:

  3月3日和5日,將決定中國未來一年發展“路線圖”的北京“兩會”,在舉世矚目之下分別拉開帷幕。近年,隨著在世界舞台上“中國角色”日益“吃重”,每年的兩會之際,海內外媒體都會上下求索,定位“風向”,“聚焦”熱點,尋找“關鍵詞”。如果說,去年因“十二五”開局年,使“十二五”榮登這一關鍵詞榜之首的話,今年,“改革”則在紀念鄧公南巡二十周年的主旋律之中脫穎而出,成為無可爭議的“第一言”。

  會前,胡錦濤、溫家寶等中共高層在談改革;官方與民間媒體在議改革;社會各個階層都在挺改革。

  全國人大代表、一位村支書這樣說,“老百姓最擁護改革。”“農民告別皇糧國稅,逐漸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這都是改革的成果。我當了20年村支書,每天和農民生活在一起,他們的想法我最清楚。”

  3月2日,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大會發言人趙啟正就改革問題表示:“今天,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內外環境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面深化改革的基礎更加堅實了。另一方面,人們對進一步改革的認識也越來越有共識。”

  可以說,兩會前夕,改革之風吹綠一池春水,圍繞改革的朝野共識,空前凸顯。社會各行各業,各個階層,各種利益訴求,各種政見代表,可以對很多問題存巨大分歧,但無人認為中國可以停止改革,又無不認為改革乃解決這些問題之第一良藥。

  30多年前,由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成為中國“後文革”“新時期”的基本國策,但未被實踐檢驗的真理尚不是真理。所以,鄧小平帶著中國人以“摸著石頭過河”的姿態,耕耘這片廣袤的改革試驗田。即使在此十多年後,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因“中國特色”仍在摸索之中,因“改革”二字承載了過多的意識形態色彩,“改革”離今天這樣的“朝野共識”仍有距離。而在這個歷史節點上,鄧小平對改革的無悔堅持,使中國真正走上了自己的“人間正道”。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