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媒體觀察:聽韓國人“郁悶”談中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14 00:33:32  


 
  克裡斯蒂安的判斷準確嗎?為了解韓國普通民眾的看法,記者在首爾一家教會對5名市民做了隨機採訪,他們年齡在29歲至41歲之間,其中1人是女性。在回答“如果只用一個詞形容中國,你最先想到哪個詞”時,3人選擇“傲慢”,2人選擇“發展快”。在“漁民海警衝突”問題上,5個人對華態度都是“氣憤”。在被問及“你是否認為韓國媒體對中國批評過多”時,有4人表示“還不夠多”。有意思的是,在“你是否同意韓國社會存在厭華情緒”的問題上,所有人都選擇“不同意”。任職於一家韓國媒體的金小姐說,許多年齡和她相仿的韓國年輕人不關心政治,對中國也沒成見,他們生中國的氣,是因為不滿中國政府態度“傲慢”。

  “就像中國人稱呼韓國人為‘棒子’,你知道韓國人怎麼稱呼中國人嗎?答案是‘掌櫃’。”韓國漢陽大學中國問題專家閔貴植這樣告訴記者。至於“掌櫃”一詞的由來有很多說法,有的說是因為100多年前到韓國的很多華僑都經商,許多人賣中國菜,於是被稱為掌櫃,但現在提到“掌櫃”多是蔑稱,就像韓國人稱呼美國人為“洋基(音)”,稱呼日本人“倭人(音)”。閔貴植說,在漁民海警衝突和“脫北者”事件上,韓國人認為中國政府的態度傷了他們的心,中國人可能

  什麼在推動韓國民間對華情緒

  閔貴植對記者說:“你有沒有發現,批評中國的韓國報紙主要是《朝鮮日報》、《中央日報》和《東亞日報》。”韓國人把這3家媒體簡稱為“朝中東”,它們代表韓國輿論中的保守勢力,而李明博政府也被認為是保守派政府。據介紹,韓國社會中與之對應的是進步勢力,報紙以《韓民族新聞》、《京鄉新聞》為代表,政黨則以民主統合黨為代表,前總統金大中和盧武鉉領導的都屬於進步派政府。保守與進步的稱謂沒有褒貶之分,在對華態度上前者更強硬,後者相對溫和。

  在韓國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如果沒有李明博政府一定程度上的默認,韓國保守媒體在“天安”號事件、延坪島炮戰後指責中國偏袒朝鮮的聲浪未必那麼高,在漁民海警衝突、“脫北者”等問題上對中國的抨擊也未必這麼強烈。相比之下,中韓關係在盧武鉉時期比較穩定。在2月28日一次演講中,韓國反對派政治家、民主統合黨代表韓明淑批評李明博政府“坐等朝鮮變革”,不僅等丟了和平,還讓朝鮮更加依賴中國。

  國際記者團還參觀了韓朝間的非武裝地帶。在一座戰爭紀念館中,韓方導游向各國記者耐心講解了朝鮮戰爭經過,當講到韓國軍隊在“聯合國軍”幫助下“幾乎要實現統一”時,他說,“這時候,中國軍隊來了,戰局一下子被扭轉”。在一些韓國人的意識中,正是中國的參戰使韓朝統一成為泡影,於是當“中朝血盟”一詞出現在韓國媒體上時,常被用來抱怨中國的“偏袒”,尤其在2010年的“天安”號事件和延坪島炮戰之後。任職於美國《時代》周刊的韓國人金成學說,“這兩起事件就像警鐘提醒韓國人,朝鮮從未放棄武力統一的念頭,中國偏袒朝鮮的態度讓韓國人失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