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外媒盤點中國總理記者會:總理們個性鮮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14 09:27:13  


  中評社北京3月14日電/據新京報報道,一切如同21年前。今日上午,《華爾街日報》及道瓊斯通訊社中國主編班安祖(Andrew Browne)將再次走進總理記者招待會的現場。這個在京生活近30年、報道兩會22年的美國記者,希望幸運女神能像去年一般降臨,讓主持人從600多名中外記者中發現他,並將代表著提問機會的話筒交給他。 

  作為兩會的“休止符”,總理記者招待會已成為各界對兩會議程的最重要期待之一,“是不可錯過的重大事件”。 

  中外媒體的“戰場” 

  班安祖記得很清楚,1991年,國務院總理李鵬受七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新聞發言人周覺的邀請,首次成為記者招待會的主角。 

  當時,中外記者不過二三百人,時間也不長,內地、港澳、台灣和外媒各有一次提問機會。自此,兩會後舉行總理記者招待會便開始制度化、常態化。 

  1998年開始,總理記者招待會的“入場證”、那張白底紅字的邀請函變得“物以稀為貴”。因為數千名參與兩會報道的記者,只有600多人有機會入場,而提問的機會更是“稀缺”。據記者統計,記者會雖已增加到兩個半小時左右,但媒體提問的機會每年也就13個左右。 

  班安祖不擔心“入場證”,因為報道兩會的外媒,幾乎每家都能拿到一張。 

  全國人大新聞局有關負責人曾表示,設置總理記者招待會的最初之意,是提供一個採訪機會給境外媒體,讓他們更多地瞭解中國的內政外交政策,因此,邀請函發放時會更多照顧外國媒體和港澳台媒體。據報道,2007年的750張“入場證”,外媒分到了47%、350張;港澳台媒體和內地媒體平分了剩下的400張。 

  不僅是“入場證”的分配,總理記者招待會的提問機會也向外媒傾斜。據記者統計,以本屆政府的4次總理記者招待會為例,50個提問機會,外媒分掉了54%;港澳台媒體拿走了15%;內地媒體占比不過31%。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