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武漢公租房冷場:首批超六成無人問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14 18:14:26  


 
  層層下壓任務的困惑

  為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問題,實現“住有所屋”,中央政府近年來力推保障性安居工程,並在全國上下形成“一盤棋”。

  按中央的統一部署,2011年,全國要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住房共1000萬套。中央為此成立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協調小組,並與各省政府簽訂了“軍令狀”。隨後,各省政府與市縣政府簽訂責任書。建設指標被層層分解到地方。

  湖北省政府給武漢市政府下達了指標———建設11.17萬套保障房,武漢市政府則與13個中心城區及3個遠城區負責人簽訂責任書,把指標進一步分解。其中分配給洪山區的指標,占總指標的六分之一強。

  洪山區全區版圖面積570平方公里,占武漢市版圖面積的十五分之一強;常住人口雖超過100萬,但僅占武漢市常住人口的近十分之一。武漢市根據什麼原則將六分之一強的指標分配給了洪山區?

  3月13日,武漢市房管局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採訪時表示,武漢市是按照住房保障工作責任制的要求和對20%的城鎮居民實施保障的口徑,通過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的形式,自上而下地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各項任務落實到各地。

  該負責人表示,從2010年至今,省政府通過簽訂住房保障工作目標責任書的形式,向武漢市分解下達了年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目標任務。

  武漢市房管局表示,為全面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目標,武漢市結合各區保障性住房需求情況,按“以區為主、結構合理、任務均衡、建配分離”的原則,將建設目標進行分解。

  但武漢市房管局的這番解釋遭到業內人士的質疑。

  武漢市房管局給法治周末記者提供的《武漢市2012年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標計劃分解表》顯示,2012年,湖北省政府給武漢市下達的新開工指標是107945套,而武漢市給洪山區下達的指標是新開工12500套。

  這12500套包括廉租房100套、公租房2000套、經濟適用房500套、限價商品房6400套以及棚戶區改造3500套(戶)。

  據了解,洪山區居民住房寬鬆,廉租房連續5年實現了應保盡保,經濟適用房的需求量徘徊在100套左右,然而,每年被下達的經濟適用房建設任務卻很繁重。

  洪山區房管局有關工作人員也表示不解。“以前修建的經濟適用房還沒賣出去,現在又為完成任務而新建經濟適用房。”該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修建在洪山區青淩漁場附近的青淩城市花園小區,就閑置了大批的經濟適用房無人購買。

  “我覺得在保障房建設中,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不宜搞‘一刀切’模式。”武漢市洪山區房管局相關負責人向記者闡述了他的看法。

  該負責人認為,在保障房建設中,應摒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在做好充分調查後,可利用稅收杠杆盤活現有閑置房產。

  “有房就租,無房再建,這樣就不會浪費資源,而且有利於我國保障房建設的健康發展。”這位負責人說。

  無獨有偶。武漢市洪山區公租房遇冷的問題並不是個案。上海最近推出的公租房也遭遇了同樣問題。

  據媒體報道,上海首批市級統籌公租房有兩處房源共5200套,還有約一半待租。

  專家指出,大規模建設保障房,這是利國利民之舉;層層分解任務,也不失為一個落實的好辦法。但問題的關鍵是,這個指標該如何科學地來分配。

  這其中又包含兩層意思。其一,保障房包括經濟適用房、兩限房、定向安置房、公租房和廉租房。那麼,“十二五”規劃擬建設的3600萬套保障房,具體如何構成?其二,具體到各省市縣又該如何構成和分配?

  這些問題不釐清,即使地方政府交出保障房建設最好“成績單”,卻難掩尷尬困局:一邊有人沒房住,一邊有房卻沒人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