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西方諸國“眼中釘”:盤點伊朗絕密兵工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3-16 08:16:27  


圖片說明:伊朗沙希德·科拉·杜茲工業聯合體用俄制T-54/55改裝的薩菲爾-74坦克。
  一提起伊朗,大家往往只想到“世界油罐子”,但很少有人知道伊朗軍工業在中東地區也是屈指可數。面對美國、以色列乃至周邊阿拉伯國家的孤立與軍事威脅,伊朗大力推動國內軍工業發展,培養出多個具有托拉斯性質的超大型軍工複合體,努力做到防務獨立。

  美國技術打下基礎

  冷戰開始後,伊朗國王巴列維緊靠美國。為了稱雄波斯灣乃至中東,他下令組建具有壟斷性質的“軍事工業組織”(MIO)。利用豐厚的“石油美元”,巴列維在1971年~1975年間從美國和西歐進口數以百億美元計的軍火,並獲得部分技術,以便在國內進行組裝和維修,這使得MIO的技術實力迅速提高。

  然而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後,伊朗與西方國家分道揚鑣,美國和西歐的軍火公司在一夜之間撤離專家,伊朗軍工業陷入停頓。

  革命衛隊強力介入

  1980年爆發的兩伊戰爭是對伊朗軍工業的巨大考驗,伊拉克入侵迫使伊朗迅速轉入戰時狀態。開戰初期,伊朗憑借巴列維時代遺留的武器儲備打退了伊拉克的進攻,但當西方和海灣阿拉伯國家公開支持伊拉克總統薩達姆,並向伊拉克提供大批武器後,巨大的戰場消耗使伊朗感受到武器匱乏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