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3月24日電/繼日前規畫的“民進黨最後一哩路”專題後,中國時報昨天舉辦“民進黨的兩岸政策:現實與未來”座談會,由執行副總編輯張景為主持,邀請民進黨“立委”段宜康、前“立委”郭正亮、民進黨前中國事務部主任董立文、前扁辦主任陳淞山、前“陸委會副主委”童振源等人,就民進黨面對兩岸政策的各種面向與挑戰進行討論,以下是這場座談會的精華摘要。
中國時報報道,民進黨再次敗選後,黨內陸續浮現檢討聲浪。童振源昨天參加本報座談會時直言,民進黨始終以九○年代以前的思維態度,試圖因應台灣當前的挑戰;但這套邏輯,顯然無法滿足現實需求。段宜康引用基層黨員所言,“兩岸生意都做成這樣了,民進黨還在講“台灣共和國”!”呼籲全黨共同解決基本主張與社會認知脫節的困境。
段宜康表示,選後他與一位從事家具買賣的朋友見面,這位朋友是深綠的民進黨員,“總統”大選時卻沒將票投給蔡英文。段宜康好奇詢問他不投票的理由,家具行老闆語重心長地說,“兩岸問題真的要好好處理,大家生意都做成這樣了,民進黨還在講“台灣共和國”。”
段宜康當場感到十分驚訝,自問民進黨明明在十多年前就已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為什麼支持者還以為他們在搞台獨、要建立“台灣共和國”?顯見民進黨在民眾心中累積的印象,與黨的實際主張存在相當落差。他認為,民進黨應勇敢承認自己跟不上台灣的情勢發展,並回頭檢視長期堅持的價值與主張是否有必要修正。
郭正亮說,有位深綠的朋友,“總統”大選時也沒投票給小英,理由竟然是:“我的老婆每個月都要去上海教兩次插花,我怕民進黨當選她就不能去了!”另一批原本挺綠的扶輪社朋友,也因害怕股市崩盤,轉而支持國民黨;郭正亮認為,多數民眾也許不認為民進黨一執政就會“像瘋子一樣”,禁止民眾前往大陸,但確實有人認為,民進黨勝選,會使經濟受到拖累。
郭正亮指出,從二○○一年到二○一二年,一共有四十萬原本住在南台灣的民眾,移居桃竹苗及大台北地區,其中多數就職於竹科、桃園等工業區;也就是說,未來四年,關心經濟的選民越來越多,民進黨勢必要有新的因應策略,“不可能以為再辦一次手牽手護台灣,宣揚本土意識就可以過關。”
童振源表示,九○年代以前的民進黨,致力於推動台灣民主化及本土意識,並鼓吹支持弱勢團體的理念,對當時的台灣社會做出很大貢獻,進而使民進黨的社會基礎不斷增強;但遺憾的是,面對兩岸關係走向正常化、中國崛起、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整合等全新挑戰時,民進黨仍傾向用過去的邏輯詮釋問題,政策路線因而受到嚴重侷限,無法與時俱進。
童振源舉例,民進黨至今仍以台灣主體性、國際社會正義、貧富差距等角度理解中國,殊不知國際經濟全球化的局勢已經無法逆轉,中國崛起後國際實力也日益強大,民進黨必須要有全新的中國戰略,才能將黨的路線往前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