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國兩區、九二共識、兩岸和平繁榮三者不可分離,不僅具有歷史的連貫性,也具有開創性。 |
中評社台北3月29日電/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三月二十二日在吳胡會中所提的“一國兩區”概念,至今依然引起各方關切,這不僅代表了發言者的份量,也代表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截至目前為止,大多數支持者都強調所謂“一國兩區”只是一個事實的描述,它代表了當前台灣“憲法”架構下的兩岸關係,但這樣的表述與說明,忽略了“一國兩區”形成的歷史背景以及其重要作用。
中央日報網路報社評說,首先,“一國兩區”的概念之所以形成,源自於兩層需要。第一層需要是來自兩岸接觸的必要性。一九八七年經國先生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打開兩岸交流的大門,即衍生許多涉及公權力的問題,兩岸公權力已不可能王不見王。兩岸要接觸,立即碰到的問題,就是如何在我們的“憲法”架構下建立接觸的基礎。因此在一九九一年四月“修憲”,劃分自由地區及大陸地區,並且明訂“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之規定。”隨後,政府於一九九二年七月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
第二層需要是為了處理民主化以及統治正當性的問題。“中華民國”原來的法統架構必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面臨困難。一方面,原來的資深代表已日漸凋零,另一方面,“主權在民”的理念又必須透過選舉更進一步彰顯。在這樣的架構下,自由地區的選舉就取得了法理依據以及正當性的基礎。
就第一層需要而言,依“憲法”增修條文所規定的架構,兩岸之間的往來接觸,並不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而是兩個地區具有管轄權的政府的往來。一九九一年成立的海基海協兩會雖然是民間機構,但它們由政府授權,行使的是公權力。我們從歷史來看,一九九二年之間兩會達成的九二共識,正是在一國兩區的架構下,所建立的兩岸進一步交流的基礎。
二00八年之後,兩岸或者說兩個地區之間所簽署的十六項協議,也都是在一國兩區的架構下完成。換言之,一國兩區、九二共識、兩岸和平繁榮三者不可分離,不僅具有歷史的連貫性,也具有開創性。除了現在兩岸所架構的十六項協議之外,未來兩岸更進一步的深化,乃至於政治的對話,都必須從這個基礎上開始。
我們無法想像,這個從一九九0年代初期所建構的兩岸交流法律架構,如果一旦消失,兩岸將在什麼基礎上進行往來。民進黨反對一國兩區,因為這與他們主張的一邊一國完全矛盾。這種兩國論的架構,已經證明是一條行不通的道路。民進黨反對九二共識及一國兩區,也等於反對兩岸的和平繁榮,因為後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
民進黨想要將一國兩區、九二共識,與兩岸和平繁榮脫勾,不僅不切實際,也是自欺欺人的做法,豈能不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