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湯紹成:“一國兩區”與“一國兩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19 11:49:09  


 
  至於“一中各表”,其內涵也有變化。由於北京視李登輝的“兩國論”為“一中亂表”,因而主張以“一中不表”來因應。但由於“一中”仍存,故北京也容忍當前台北所主張“一中各表”的論述,其前提乃因當前國民黨政府不至於重蹈李登輝的覆轍。而吳伯雄先生沒有在北京提“中華民國”,這是雙方相互尊重的做法,並無不妥。若明知對方無法接受而為此造成尷尬與困擾,豈不得不償失,何苦來哉?若以開闊的胸襟各退一步,豈不海闊天空?何必強人所難?這就是國家利益(Raison d'État, reason of the State,即意願、需求與效用三者的有機結合,voluntas, necessitas and utilitas)的最高呈現。

  此外,國台辦主任王毅曾在騰衝會議(3.15.)提及,兩岸應鞏固政治互信基礎,深化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共同認知。這主要是因為北京認為,台人只知九二而淡化一中,況且一中有被邊緣化的危機,因而必須加以強化。還有認同問題也是探討的重點,同樣有待加強。吳伯雄在一周後“一國兩區”(3.22.)的說法是否是一種呼應,有待進一步觀察。

  據理解,北京之所以沒有對一國兩區作直接的回應,是因為這種說法在大陸沒有法源依據,難以達成共識。不論是大陸的“憲法”還反分裂國家法,都沒有兩區的規定,若兩區的說法能夠成立,那香港、澳門又將如何?問題將會比較複雜。因而只能像楊毅記者會上所說,只要是一國,什麼都好談。

  但整體來說,北京認為“一國兩區”的說法是一種朝向雙方交集的一個邁進,這是一個好的發展先兆。就算北京能夠接受“一國兩區”的說法,因而顯現兩岸一拍即合的態勢,那又是否會引發有心人士對於兩岸過於靠近的不當聯想?因此,兩岸對於此次“一國兩區”這種有點近又不太近的提法與作為,其實剛剛恰到好處。

  更進一步觀之,當“一國”可以各表,“兩制”不就是現狀(若將港澳除外)?兩岸目前的現狀不也可稱之為“一國兩制”?誰能否認?難道我們要“一國一制”?只是“一國兩制”在台灣已被妖魔化,並認為“一國”等同於消滅“中華民國”,這是台人普遍的憂慮。但目前情況並非如此,只要吾等戮力不懈,“中華民國”必將屹立不搖。

  依照德國Bertelsmann基金會月前公布2012年各國的國家報告顯示,在128個轉型國家中,台灣是最成功的國家之一,名列第二,僅次於捷克。其中各項指標都接近滿分,內容包括:政治轉型(國家認同、宗教影響、自由選舉、行政效率、言論自由、分權原則、司法獨立、公民權利與利益團體等)、經濟轉型(市場競爭、反壟斷、外貿自由化、銀行制度、經濟穩定、私人企業與社會保險等)以及管理參數(反貪腐法、衝突管理、社會參與與社會和解等)三大項目,檢驗極為細膩,而台灣能獲如此佳績,實難能可貴。這也是台灣立足於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最大的利基,吾等當可引以為傲。

  況且,胡錦濤曾言(2008.12.31.),“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乃以台灣人民的意願為前提,目前兩岸正處於和平發展時期,只要台灣不獨,大陸理當不會逼統,否則台灣動亂不安,那還不如保持現狀。日後若台人同意統一,那才將水到渠成、互利雙贏。

  當前兩岸也在進行制度的競賽,必定相互影響與截長補短。星移物換,時代不同,我們應跳脫冷戰思維,來與大陸進行和平競賽。由於大多數台灣民眾對於中共缺乏理解,目前大陸的制度可說是儒家思想、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混合體,但發展至今已展現了相當的成績,比如人民的生活比以前改善,言論的尺度比以前開放等等,吾等應當正視大陸的現實並避免誤判與誤導,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