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歸去來兮 田園將“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09 16:38:56  


  作者﹕ 王岩淵  廣西南寧  自由職業

  在最新的370期的《新周刊》中有這麼一篇文章,是采風記者施曉亮回訪當年采風的蒙古族家庭的所見所聞——整個蒙古草原與整個蒙古族文化都在消亡中。

  施曉亮在文中說10前的蒙古草原和現在的完全是天壤之別,大多數牧民都不再敬畏草原,因為草原不是他們自己的,承包制讓牧民把草原的生命力都耗完了。現代化的生活方式,現在大工業在蒙古草原已經扎下了根,施曉亮的蒙古家庭——小伊達木家都用上了現代的電器,住上了現代的樓房,而在鄂爾多斯和呼倫貝爾大草原正在被礦業所吞噬。與姜戎在《狼圖騰》中所描寫的別無二致。白岩鬆曾與施曉亮說:“可能等我兒子長大回到故鄉的時候,蒙古族文化賴以生存的載體——草原都不複存在了!”這個來自蒙古的漢子的話語裡透著一種無奈的凄涼。這是一種對故土文化消失的嘆惋。
 
  可是在消亡的何止是蒙古族的草原呢!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還有整個中國的鄉村,所有承載著中國人傳統記憶的事物都在為現代化讓步,當然並非說現代化不好,任何人都想過上更加舒適的生活,現代化滿足了人們在物質上的需求,可是面對大工業時代所產生的水泥“森林”時,我們失去的卻是自己的精神家園,尤其是在現代化過程狂飈突進的時代,社會物質文明的過快發展讓很多人感覺到迷惘。

  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像《美麗新世界》中的人類一樣機械的活著。人們的精神寄托就來自這些點滴之中,四合院,弄堂,鄉村這些現代化的犧牲品承載著的是幾代人的記憶。在這些地方長大的孩子再有一日回到這裡時如果只能看見繁華的商務區與無情的高樓那麼他們對於故土的懷念該向何處抒發。中國當下這種突進似的發展也許該放慢些腳步,還記得那些溫州動車事故中的一首詩:“中國,請停下你的腳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精神。”這種高速的發展讓我們失去的太多,故鄉田園的嬉鬧,蒙古草原的廣袤,市井鄰里的溫情,都因為具體載體的消失而消失了。

  一位德國歷史學家曾針對北京的舊城改造說過這樣意味深長的話:我們現在有的,你們將來都會有;而你們有的,我們永遠不會有。而就是這些載體的存在構成了我們中國人的家園體系,對於家園的認知必然是需要通過這些載體的,中國人自古來安土重遷,這些載體的消失使得故鄉的這個“土”漸漸的被人們所淡化,既然“土”且不存,安來重遷。對於如今的年輕人歸不歸故鄉都已無甚區別,畢竟人事皆非。故土已然不是故土,這也許可以化用一句陶淵明的句子——歸去來兮。田園將“無”。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