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南海問題 中國不必過於韜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19 21:05:26  


 
  想要防止中美由新冷戰發展到軍事沖突,中國必須擁有 “有效威懾”的能力,強化自己的遠程打擊與核威懾力量。美國在東亞地區打造反導體系以及推出“空海一體戰”戰略,大大削減了中國數量有限的導彈的威脅,從而獲取軍事上的絕對優勢地位,這種武力失衡可能會讓美國在軍事遏制中國方面更加激進,從而增加了危險性。

  中國若能與美國構成“恐怖平衡”,可以阻止潛在的中美沖突。因為中國獨自面對一個軍事聯盟不可能獲得軍事優勢,常規軍備競賽也是愚蠢的,同樣,將國家安全寄托在與俄羅斯結盟的基礎上更不靠譜。

  但是,中國必須在政治與經濟上繼續推動開放和透明的進程,以“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身份與包括美國在內的大國承擔全球責任,中國軍事威懾力的目的不是對抗而是確保平等的對話,是“以戈止武”的戰略,而不是主動地尋求冷戰。

  目前,中國應該防止在美國對中國發動“新冷戰”的刺激下,國內出現強硬保守派乾擾改革開放戰略的趨勢。這種結果最不利於中國的發展,並將中國置於最危險的處境,在國際上成為眾矢之的,而國內發展出現倒退。因此,必須警惕民族主義與政治保守勢力,不允許軍人乾預政治與外交,推動政治民主化、經濟市場化與社會法治化的改革,這也可避免美國國內試圖將中國渲染成前蘇聯的勢力成為對華關係的主導力量。

  中國應該承認,是自身的崛起帶來了世界權力的變化並引起了一系列復雜而嚴峻的挑戰。這是前所未有的現象,中美需要攜手穿越這樣一個未知的門檻。戰爭對任何一方都是災難。中國不太穩定的自信心也必須考慮到國際社會的反應,盡量避免造成世界秩序的結構性緊張。

  中國也應該反省外交上一系列自負行為。自2008年美國發生金融危機之後,一些中國官僚認定美國處於衰落之中,而且有求於作為最大債主的中國。這種突然逆轉的優越感與莫名其妙的底氣刺激中方在外交上做出了一些不夠理性的行為。過於草率地拒絕“G2”已經是一個錯誤,在哥本哈根會議等一些外交場合對待美國總統的方式,也讓一些美國人懷疑,中國對改變現有秩序懷有野心。

  文章最後稱,隨著全球經濟面臨新一輪的調整,包括新興市場國家在內的世界經濟可能陷入更深的和長期的蕭條之中。歐元區有可能瓦解,中東動盪在加劇,東亞也有了“冷戰”跡象,中國必須對局勢惡化做好準備。但是,中國最大的挑戰仍然在國內,改革長期停滯積累下來的矛盾有隨時爆發的危險,這也是“維穩”政策即將失敗的徵兆,中國必須盡快啟動改革以緩和社會矛盾與經濟衰退的壓力。

  黃岩島事件的處理或將成為中國歷史的一個轉折點,它也許會意味著中國外交“維穩”政策的失敗,而國內也面臨維而不穩的危險。大國崛起與國家轉型是中國面臨的兩個生死攸關的重大挑戰,他們同時降臨是“求穩而無為”政策的惡果。中國該是結束“鴕鳥政策”的時候了,應該有勇氣主動擁抱國家的未來,而不將命運交給時間判決,尤其是那些麻木的民眾更應該醒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