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近八成孩子不快樂”源於人文關懷缺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5-31 18:09:08  


  作者﹕ 淩國華  山東臨沂  時評作者

  很多家長認為,現在的孩子就像在蜜罐里長大的一樣,要什麼有什麼,吃穿用樣樣好,還能不快樂嗎?可是,一項少兒心理調查顯示,不少孩子在物質上是富裕的,而在精神上,他們不夠快樂。有高達78%的孩子感到不快樂。(羊城晚報,5月30日) 

  臨近六一兒童節,本該是孩子們最高興的節日。然而,“近八成孩子不快樂”的心理調查結果,卻讓許多大人快樂不起來。一般說來,人的童年生活應該是五彩繽紛的,是無憂無慮的,但為何那些諸如“郁悶”、“心煩”等本屬於承認心理感受的詞語,卻頻頻出現在孩子嘴里呢?難道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且,伴隨時代發展而來的物質生活富足,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很多孩子在家里就是“小皇帝”,有那麼多的親人圍著他轉,為何調查顯示卻仍有高達八成的孩子感到不快樂呢? 

  孩子不快樂,很大程度上源於家長對孩子的精神慰藉不夠。要知道,物質生活的豐富不僅代替不了精神生活的貧乏,甚至有時候會更加反襯出精神生活的虛空。反觀80年代就不一樣。作為80後的農村孩子,筆者的童年生活物質貧乏,玩具也少,很多都是自制的,但至今回想起童年往事,捕蟬、撈魚、吹柳哨等快樂情形,仍舊曆歷在目。當時物質生活較現在貧瘠,但兒童天性得到比較充分的展揚,精神世界是豐富的。

  現在的孩子,從小就要承受極大的競爭壓力。這些壓力來自家庭,來自學校,甚至來自孩子本身,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孩子活潑飛揚的天性,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協調發展。據報道,31%的孩子認為壓力來自父母,41%認為壓力來自老師,還有28%的孩子會自我施壓。導致孩子不快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父母不讓看電視動畫片、被迫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老師批評、上課沒勁等等。很明顯,這些原因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扼殺孩子活潑好動的自由天性,強迫孩子適應成年世界的所謂“秩序”。殊不知,少年兒童的身心發育需要遵循客觀規律,違背這種規律讓他們遵從成人世界的“秩序”原則,是對少年兒童健康成長自然規律的違背,是對少年兒童成長的戕害。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