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香港效率是很高的。我們有一個健全的公務員制度,各方面的管理,是世界一流的。
但是,我們從來沒有自滿,香港是一個崇尚自由的地方。香港尊重言論自由,港人的期望也不斷地改變,變得多元化,所以香港人對公共服務的要求,目標已經不是與其它地方比較了。他們講的是,我們不要跟別人比較,而應該跟完美比較,這個是我們面對的挑戰。
香港人是忠實法治的,所以特區政府對法治精神特別重視,任何新的政策一定要守法,根據基本法辦事,根據本地法辦事。但是,這樣也出現大量的訴訟,對於政府的政策有不少的挑戰,這個也是影響我們效率的一個原因。
我們很清楚,香港人對我們香港特區政府的表現還有保留,我們希望香港保持高效率,和尊重市民挑戰政府的權力方面做適當的平衡。
談制度
背靠祖國,有一個龐大的市場
記者:你喜歡說一句話,做好這份工。從你最近的一份施政報告中可以看到,在民生領域,你用了特別大的篇幅。你對自己在任以來的民生工作如何評價?
曾蔭權:香港是資本主義的社會,我們民生工作在不停地做,有一個不可克服的問題,資本主義就是貧富差距的問題,難以全面解決。
我們長遠的方法就是投放不少的資源做教育培訓,特區政府是23%開支放在教育培訓,差不多是投放比例最多的地方,但還不夠。
第三屆政府2007年以來確實做了不少的工夫。第一,我們引進最低工資,以保障底層人的生活;醫療服務我們也加強不少,這五年我們增加了開支,增加了40%;福利方面增加了28%,這個是很重大的數目,但是我從來沒有自滿,感覺這方面要繼續做。
我相信梁先生也會繼續做,我們香港一定要保持。對於民生方面,也一定要繼續努力,在不影響我們全面競爭力的情況下,我們盡量把剩餘的資源做一些民生的工作,特別是我們面臨老齡化的問題,這是香港接下來二十年要面對的最嚴重問題。
記者:回歸15年以來,香港和內地在經貿、文化眾多新的領域有了更密切的合作,你覺得回歸15年香港經濟上得益於“一國兩制”政策的因素有多少?
曾蔭權:“一國兩制”下,我們可以做的東西非常多。基建方面,有鐵道發展,香港和廣東聯繫起來;商業方面,有CEPA的成立;在貿易方面,對國家來講,商品貿易差不多全體都自由化,加上服務行業方面優待香港,也是一個一體化的發展。我相信,如果沒有“一國兩制”的政策,不會有這個效果。
因為我們背靠祖國,有一個龐大的市場,我們能夠維持香港的增長力。最困難的時間,我們香港也沒有融資的困難,我們市場繼續地發展,繼續給內地企業、外國企業投資的機會,利用這個機會,提升了我們香港的作為。
“一國兩制”給我們更龐大的空間來發展的機會,這是我們香港的優勢。一方面,我們得到國家的支持,擴大自己專長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協助內地的企業、機構融資。目前為止,內地在香港融資已超過三萬億,也是我們香港對內地發展的貢獻,這是雙贏。
另一方面,香港原來的生活方式沒有改變,是自由也是有法治的地方。
談價值觀
雙贏格局已經達到
記者:剛剛你也談到,回歸15年來還有一個最大的收獲,就是香港人認同感加強,比如香港的中小學生開始設立一些國情課,有很多公務員願意去內地的大學去學國情。你怎麼評價這種認同感的加強?
曾蔭權:這是維持香港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國家一富強,一個文明的地區,進入了穩定的軌跡,香港是國家的一部分,一定要利用這個優勢,年輕人一定可以看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