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國家層面一些複雜原因外,困擾西沙旅遊的技術性瓶頸主要有兩個:一是面積不夠大,陸地總面積只有約10平方公里,無法接待大批遊客前往;另一個問題是沒有淡水,島上工作人員的生活用水完全依賴補給,更無力承擔外來遊客。
雖然西沙旅遊已被提及多年,但過去的思維定式還停留在西沙是否適合島嶼觀光、潛水旅遊、濱海度假等,然而海洋旅遊的形式遠不止這些,在不增加西沙額外投入的前提下,郵輪旅遊是最易實現的旅遊方式。
中國旅遊研究院的楊彥鋒副研究員就在為海航旅業開展西沙郵輪旅遊做可行性研究報告。他認為,去西沙旅遊可以作為東南亞郵輪旅遊的一個到訪站,“把船開過去圍著西沙轉一圈,看看珊瑚礁,欣賞一下西沙的美景,這也算是旅遊了”。
楊彥鋒說,郵輪旅遊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拜訪停靠點,二是船上活動,包括SPA、運動、宴會、娛樂休閑等。旅客坐郵輪前往西沙時,自帶補給不給陸地增加負擔;不會破壞動植物與自然環境;即便未來修築停靠碼頭讓遊客登島參觀,生活起居還是在郵輪上解決。
在主權有爭議的南海水域,郵輪旅遊的風險也小。漁船出海打魚,面對外國武裝船只時很容易被扣留。軍艦出海巡邏又太過招搖敏感,極易引起外交紛爭。郵輪出行則不然,幾萬噸的排水量相當於輕型航母,不光台風吹不沉它,外國船只也拿它沒辦法。
傳統上看,旅遊業雖然是經常要給其他部門讓步的弱勢產業,但作為南海行政管轄權的一種體現,旅遊又是最不引起人注意的柔性宣示主權方式——畢竟,中國人去自己的島上玩是最名正言順的。
“維護國家主權擺在第一位”
與歐美國家“祖母都穿著比基尼到海邊度假”的悠久歷史相比,中國人的海洋旅遊經驗要匱乏得多。票價動輒一兩萬起跳的郵輪旅遊更是新鮮事。目前,東北亞、台灣海峽和東南亞航線是中國國內最熱的郵輪航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