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經濟失速引發“中國式焦慮” 亟待改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7-14 12:01:21  


  中評社北京7月14日電/無論對決策層還是經濟學家來說,最新公佈的中國經濟半年報告都難以稱上一份令人鼓舞的“答卷”。

  據新華社報道,國家統計局13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3年來首次跌破8%至7.6%,上半年經濟增長7.8%,略高於年初確定的全年7.5%的增長目標。從2011年第一季度起,中國經濟增速一路走低,從9.7%、9.5%、9.2%、8.9%、8.1%到今年第二季度的7.6%,連續6個季度下滑。

  投資者對未來經濟走勢的看法使週五的中國股市陷入膠著狀態,上證綜合指數當天歷經15次變向後勉強高收0.02%,深證成指則上漲0.4%。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健康狀況備受關注,悲觀者認為中國經濟正面臨“硬著陸”與“通貨緊縮”的風險,而樂觀的分析人士則認為中國經濟已成功在第二季度見底。

  國家統計局發言人盛來運一再強調,中國經濟增速雖然繼續下滑,但在農業、就業和物價等方面有很多亮點,從世界範圍看7.6%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速度”,因此他對中國經濟未來前景“充滿信心”。

  在佔世界GDP總量80%以上的二十國集團經濟體中,中國7.6%的增速依然領先於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但與歐洲人為解決主權債務危機而焦頭爛額、美國人為增加就業和鞏固脆弱的復甦基礎而絞盡腦汁不同,對經濟放緩的“中國式焦慮”主要集中在面對轉型“陣痛”時,中國應怎樣擺脫長期形成的政策依賴,重塑經濟結構,解決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魏傑說,中國必須立足於經濟增速不能掉到7%以下,“否則會引發失業等很多社會深層次問題。”不過,他反對通過“救市”的方式實現中國經濟“穩增長”,因為“救市的結果是延續矛盾,錯過深度調整中國經濟的機會”。

  國家信息中心中國經濟信息網首席經濟師梁優彩表示,經濟增速下行通貨緊縮壓力往往上升,因為歷來通縮都是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下降速度比居民消費價格(CPI)要大,PPI已連續幾個月負增長,而且下降幅度越來越大。

  中國外匯投資院院長譚雅玲認為目前討論的通縮與物價關係不大,而是與情緒有關,“我覺得沒有通縮前兆”。

  為應對經濟放緩,國務院上半年出台了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新36條”實施細則,中國人民銀行更出人意料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兩次宣佈降息,累計將基準存款和貸款利率下調50及56個基點。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表示,目前經濟增速回落已取代物價壓力成為中國的主要矛盾。短期內“穩增長”仍然需要靠投資,因為在“消費、出口、投資”這三駕馬車中,出口受海外需求影響大,消費轉型是個中長期的過程,唯有投資最有效。他預計中國下半年經濟增速有企穩回升的趨勢,但未來3至5年增速會下降。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