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令人糾結的名校擴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8-01 14:31:12  


清華大學共錄取北京考生295人,在京總擴招比例達到45.3%。
  7月12日,北京今年本科一批錄取結束。其中,清華大學共錄取北京考生295人,在京總擴招比例達到45.3%。北大今年在京一批次擴招33.6%,錄取考生294人。對此,清華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於世傑表示,北京考生報考踴躍且生源質量較好是今年在京擴招的原因。

  稀缺資源的分配,向來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名校學位容量有限,偏愛誰、不待見誰,歷來是個一碗水端不平的話題。有意思的是,數月前,清華、北大先後允諾,將在北京地區減少高考招生計劃投放,然而,現實卻給承諾扇了一巴掌。逆勢而為的名校,落得個輕諾寡信的罵名。而後,8名律師又“火上澆油”,聯合致信教育部,痛陳“高招地域歧視”。質問的還是老問題:中央部屬高校究竟是全國人民的高校,還是屬地人民的高校? 

  這問題其實很難回答好。一方面,重點高校當然不承認是地方的,這不僅顯得小家子氣、格局不開闊,而且在爭取財政支持的時候一下子降級許多,何況在國際化的路上,我們的高校恨不得自己是“全球的高校”;另一方面,重點高校也不是空中樓閣,離不開地方的支援與幫助,譬如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在滬部屬高校均採用“部市共建”模式,其辦學經費中地方財政投入占了相當大比例。也因此,今年3月4日,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就曾表示,有關異地高考的問題主要矛盾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而解決異地高考的問題,“既要想到解決隨遷子女的考試問題,又不能影響北京、上海當地考生的權益”。此話一度引發輿論反彈,卻又是不得不面對的客觀現實。

  那麼,名校究竟該怎麼分蛋糕才能皆大歡喜呢?教育部2008年曾發文,明確要求部屬高校和有關部門(單位)所屬高校要按照“生源質量為主,兼顧地區平衡”的原則編制生源計劃,在屬地安排計劃的比例“逐年逐步調整至30%以內”。遺憾的是,這個硬性要求既沒有時限表,自身的30%也未必深孚民意——這令高校在執行的時候更為彈性而自由。譬如清華回應的理由是“報考踴躍”與“生源質量較好”,這兩個說法估計要令諸多省份高招辦氣絕:哪個省份報考重點名校不是“積極踴躍”?在全國沒有統一衡量標準的前提下,憑什麼得出某地生源整體“質量較好”的比較性論斷?如果沒有客觀的依據,其他省市的考生是不是都“輸”得不明不白?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