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環球時報:莫被互聯網虛構的“路線鬥爭”迷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8-24 12:16:56  


  中評社北京8月24日電/環球時報社評指出,今天的中國有路線鬥爭嗎?從互聯網輿論場看很像有,而且還很激烈。一種路線主張,中國應推進激進政治經濟改革,並以最終奉行西方政治、經濟及社會治理模式為目標。另一種路線則主張,中國應放慢甚至停止改革,堅守傳統。

  第一種路線的網上陣容很強大,公開主張第二種路線的人不多,它至少有一部分是第一種路線的推崇者虛擬出來的靶子。而如果跳出互聯網,走向真實的中國社會,這兩種路線都跟中國的現實政策選擇不沾邊,它們都是虛構的。

  中國大的改革開放路線自鄧小平時代就已確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不斷豐富,充實,政策層面的具體調整也一直在發生,然而最近20多年,中國主流社會的路線認識越來越穩定,社會實踐的積累看不出對國家路線突變有什麼暗示。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總體上促進了中國人的政治經濟自信。

  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們有人認為國家的改革可以停下來嗎?大概沒有。改革措施在不斷推出,政府的執政理論不斷創新,對傳統意義的“左”,官方一直保持著警惕,“左”的名聲自文革之後就一直沒翻身。

  與此同時有能力影響政策制定的人中,有誰認為中國應當全盤西化,尤其是迅速在中國推廣西方式自由選舉嗎?大概同樣沒有。蘇聯、南斯拉夫解體及一些發展中國家推行西方選舉政治導致社會動蕩的教訓製造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只要中國發展不經歷災難性挫敗,讓整個中國社會願意冒險選擇那些國家的路線,根本不可能。

  由於統一性一直是中國體制的突出特點,它內部發生任何爭論都很受關注。實際上中國體制內圍繞改革的爭議即使有,也是策略及操作層面的,既不是“改不改”,也不是“朝哪改”的分歧,而是怎麼改的問題。

  中國普通民眾對“路線鬥爭”的真實興趣也很低,中國社會各界目前存在利益之爭,也會因此產生具體的權力之爭,而中國今天的“路線”之所以堅持不動搖,是因為它幾乎是這個國家基於歷史、現實以及國情的“被迫”選擇,它是改不動的。

  輿論不僅會渲染某些理想化的目標,而且常會誇大一些事實,製造出這個國家正在經歷或面臨路線鬥爭的假象。輿論精英們很容易分派,黨同伐異,形成一個個抱團的小圈子。他們會在相互攻訐中把對方,也把自己逼向極端,很多人並非特別“左”或特別“右”,但他們在輿論場卻顯出左和右的姿態。

  社評認為,中國目前奉行穩健路線,但輿論場上最活躍的卻是有“右”和“左”明顯標簽的人物,“中庸”些的人物紛紛失聲,這就是輿論脫離實際,通過不真實爭論自我膨脹的結果。

  當然,一定程度的非理性是輿論的正常現象,各種極端觀點會拓寬社會的思考空間,豐富構築國家主流路線的思想材料。路線的穩健和思想的多元應當是相輔相成的。

  中國要從“一統就死一放就亂”的悖論和怪圈中真正跳出來,增加國家政治深處的寬容和從容。這需要國家路線的長期穩定,以及人們對這種穩定性的深信不疑做基礎。中國路線的穩定決非改革的籠子,它恰是各種想象力和推動力的源泉。

  中國輿論的開放不會有回頭路,今後國家只能在一片嘈雜聲中前行。讓我們大家都習慣它吧。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