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專譯:新興大國輩出 歐洲還有戲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9-05 00:49:30  


  中評社香港9月5日電(記者 黃蔚編譯報道)哪個地區得到的奧運獎牌最多?歐洲。哪個地區是世界最大經濟體?還是歐洲。哪裡是最多人的度假選擇?當然還是歐洲。從很多方面來看,歐洲能與中美一道併入世界三強。但這對於中美或其他國家的首腦而言,未免顯得有些好笑。在歐洲各國領導人們一次次蹣跚走入峰會會場的時候,這個具備超級大國潛力的地區卻被廣泛視為發達世界的病夫。

  為什麼?因為歐元區的設計缺陷使得歐洲衰退得比美國更嚴重,並且,歐元區的崩潰將拖累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那麼,歐洲為什麼沒有表現出通過聚集成為更緊密的財政及政治聯盟來拯救歐元區的政治意願呢?在過去60年的時間裡,促進歐洲一體化的驅動因素到底發生了哪些改變?如果這些驅動因素變弱,那麼歐洲人該去哪裡找些新動力呢?

  《紐約時報》網站1日刊登牛津大學歐洲問題專家蒂莫西.加頓.阿什(Timothy Garton Ash)教授的分析文章稱,1950年後促進歐洲一體化的五大因素,現在要麼消失要麼已失去大部份能量。

  首先是對戰爭的個人回憶,以及希望戰爭“永遠不再”發生的願望——這激勵了自1945年來的三代歐洲人。但隨著親身體驗過二戰的最後一代人正逐漸逝去,(歐洲人對戰爭的)集體記憶變弱了。

  第二,來自蘇聯的威脅是促使西歐在冷戰時期團結起來的強大誘因。在整個冷戰期間,美國是支持歐洲一體化的積極分子。然而現在情況已截然不同。普京也許嘗試做第二個斯大林,但他畢竟不是斯大林;而在近段時間,美國亦有需要優先考慮的其它事務。

  第三,德國到1990年仍是歐洲一體化的引擎,法國是舵手。德國強烈渴望在歐洲大家庭中恢復自己的名譽。另外,德國也只有通過重新取得鄰國及國際夥伴國的信任才能實現統一。現在,德國的目的早已達到,歐洲理想主義亦隨著戰爭時代人口的逝去而褪色。德國並不對歐洲那麼有求必應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編譯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