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日媒:如何與討厭的對手相處?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9-18 09:12:23  


  中評社北京9月18日電/“如果我有足夠的財力,希望邀請更多中國年輕人到日本。如果中國年輕人更加瞭解日本,反日情緒應該會減輕”。這是一位知名雅樂(日本宮廷音樂)演奏家對筆者所說的話。時間是在2005年春季。當時的中日關係非常糟糕。反日遊行活動在中國全境蔓延,甚至發生了日本駐上海總領事館的設施遭到損壞的事件。按照這名日本音樂家的看法,中國的年輕人並不瞭解日本真正的情形,因此反日情緒才會不斷高漲。不過筆者對這種觀點有些不敢苟同。

  《日本經濟新聞》文章稱,實際上,在中國也能聽到類似的觀點。中國有觀點認為,“中國人瞭解日本,而日本人卻不太瞭解中國”。按照這種邏輯,如果中日雙方加深理解,就能懂得對方的立場,也就能消除誤解。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1972年,日本和中國實現邦交正常化。在當時,中日之間交流非常有限,只有政治家、藝術家以及貿易從業人員才有機會直接踏上對方的國土。而當時的中日關係非常良好。

  與當時相比,目前日本和中國的經濟關係則在不斷加深,交流也大幅增加。日本每年有數百萬人訪問中國,中國則有上百萬人湧到日本旅遊。與一部分中日友好人士推動兩國關係發展的時代相比,在今天,中日雙方的知華派和知日派都在不斷增加。儘管如此,兩國非但沒有更加友好,反而是對立在不斷加深。據輿論調查顯示,不管是在日本還是在中國,聲稱討厭對方國家的人都在迅速增加。

  筆者認為,越是瞭解對方,就越是容易產生憎恨情緒。例如,相處時間不長的戀人可能會關係融洽,但在結婚和全面瞭解對方的缺點之後,就會開始相互憎恨,有時甚至會發展到離婚的地步。鄰里關係也是如此。面對來自遙遠國度的遊客可能會熱情招待,但在面對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鄰居時,正因為相互之間非常瞭解,因此只會報以冷眼。在世界上,提到與日本交好的國家,經常會想到土耳其和巴西,而這兩個國家在地理上均與日本相距遙遠,而且大多數民眾對日本的實際情況不甚瞭解。也就是說彼此之間不存在招致相互厭惡的因素。

  環顧世界任何國家都可以發現,越是接觸機會多的國家,關係越是惡劣。站在亞洲人角度來看,美國和加拿大都是從英國植民地發展來的國家,似乎差異很小,但如果問加拿大人如何看待美國人,就會得到“我們不希望與美國人那樣的粗魯人相提並論”等回答。筆者曾經問一位加拿大人“你的祖國是哪裡?”,結果對方用一個笑話回答說是,“在世界上最討厭被誤認為是美國人的居民所在的國家”。如果問波蘭人,在與其相鄰的德國人和俄羅斯人之中更喜歡哪個,對方或許會惱怒地表示,“怎麼可能喜歡這兩個國家”。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