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省會城市的新中產階級,儘管在巴黎一口氣花去數月工資,龍慧夫婦的購物額在旅行團裡並不算高。同行的一對中年長沙夫婦一路上在導游帶去的每一個店裡採購,從LV包到勞力士手表,花費超過十萬,他們的理由是“國內的東西幾乎要貴三成以上,買這些早就把機票錢賺回來了”。這對夫婦,其中一人是企業主。
正價退稅後,這裡的價格是國內專櫃售價的七折左右,越貴的貨品和國內的差價越大。買奢侈品反倒賺了,這是中國遊客的普遍心態。
“大家都是坐著大巴車去的,很容易受影響。”在巴黎呆過多年的對外經貿大學祥祺奢侈品研究中心研究員曾明月說,“大家都擠在皮具、手表、化妝品那裡,只要走到第二層,服裝,雖然那是傳統意義上的奢侈品,但幾乎沒有中國人。”
正是這種“互相激動”中,中國遊客成為外國遊客中花錢最多的。
根據美國旅遊協會的數據,中國遊客在美國期間的支出平均比其他遊客多三分之一。
英國旅遊局負責人則向記者透露,2012年倫敦奧運期間中國遊客在英國的單筆消費居首位,平均每單筆消費為203.04英鎊。
而國際退稅機構環球藍聯的數據表明:2011年,中國人的退稅總額占法國退稅總額的四分之一,高居首位,其後是俄羅斯、日本、美國――而在五年前,日本還居首位,其次是美國、俄羅斯,然後才是中國。
“中國遊客已經變得越來越搶手了”。法國旅遊發展署中國專員齊勇如此評價。
[2] 十分鐘,超市奶粉被掃空
在今年上半年,儘管壞天氣頻繁光顧巴黎,觀光的中國遊客仍創下紀錄。據巴黎旅遊局總經理羅爾估計,包括購物在內的中國遊客的總數介於70萬到85萬――因為許多中國遊客不在巴黎過夜,他們只是來購物。
中國旅行社總社導游陶訓敏稱,經常有遊客提出要求,縮短看景點的時間,多留點時間購物。由於旅行團停留的時間緊迫,中國遊客往往“花錢效率”很高。
今年9月前往新西蘭觀光的王女士描述了這樣的情景:在奧克蘭機場下飛機剛登上中巴車,團友們就開始紛紛向司機打聽哪裡有超市,因為嬰幼兒奶粉幾乎是出境游購買清單上的“標準配置”。應遊客們的強烈要求,司機在去酒店的路上便直接繞到當地一家大超市。十分鐘後,超市貨架上的十幾桶奶粉被一掃而空。
“每個人都急匆匆的,”她說,“走路快,挑東西快,刷卡快。”
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亞太部主任徐京亦說,外國人可能會在沙灘上躺一個禮拜,但中國人不會,“中國人有了錢,但消費的觀念和範圍還比較窄”。
[3]睡廉價房,買高檔貨
“睡廉價房,買高檔貨”,則是歐洲旅遊業對中國遊客的描述。
對外經貿大學教授朱明俠說,這是因為消費的重點不一樣:中國遊客的消費重點類似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日本人,人均奢侈品花費可能在2300-2500歐元之間,大約為外國消費者花費的近4倍,但在旅館住宿和飲食方面,明顯低於其他國家遊客。
歐洲旅行委員會在一份研究中估計,不少中國遊客會把超過三分之一的旅遊預算用在購物上,寧肯把吃和住的錢節省下來買奢侈品。
在這個階段,中國遊客向往歐洲式的富足,但對奢華的旅店和鋪張的食物並不感興趣。
也有國外旅行社嘗試過給中國遊客不同的旅遊感受,在巴黎提供海鮮,在德國提供黑森林火腿。但很多中國遊客只嘗了一次,就不願吃了。一位旅行社人士告訴記者,“許多人寧願呆在酒店吃面條”。
其實,即使是對於那些迅速買下的高檔貨品,很多中國遊客也並不能明白為什麼要買它。
中國旅行社總社導游陶訓敏清晰地記得,一次帶團到希臘雅典城,一位16歲的高中生從購物中心出來,手裡拎了二十多個購物袋,有LV、Gucci和高端相機等,把這些購物袋放在陶訓敏身邊後,她看到團友買了自己沒買的包,又轉身去“血拼”了。
很多中國男性遊客也會給妻子購買商品,不過他們苦惱於不太清楚妻子喜歡什麼,常常只能跟著別人一起買。北京捷達假期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的導游張亞帆甚至還遇到這樣一幕――有一次他帶團的客人買香奈兒的包,一個款式大中小一共買了三個,花費了四五萬。他不解地詢問時,那位先生回答說:“我不太確定我老婆喜歡哪一種,所以我就把三個都買回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