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京報:要有直面中日“陣痛”的勇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0-12 00:04:37  


  中評社北京10月12日電/中日關係“四十不惑”成為“四十而惑”,令世人不解。近來的風波並非偶發事件,而是中日關係恰好迎來百多年的歷史逆轉,這是中日同時致力於“大國化”進程中,中國全面掌控中日關係主導權的重大轉折,也是東亞戰後60年來面對的新變局。中日之間的矛盾實際上都是這個大轉折中的相互碰撞,可以視為一個新的中日關係、新的東亞秩序逐漸形成中出現的“陣痛”。

  環球時報文章稱,回顧歷史,從甲午海戰至二戰結束,日本主導中日關係。戰後60多年來,這種關係在發生逆轉。從新中國建立到1972年中日恢復邦交,中國取得政治上的主導權。當時中國抗衡美蘇兩霸,並對日施以和平主義的寬恕與改造使之備受感動。同時,中國特立獨行的政治發展道路及業績,也讓日本深感震撼。這些奠定了中國對中日關係的政治主導地位。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在經濟總量上超過日本,在相互依存中居於主導地位,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占據上風,正在實現全面掌控中日關係主導權的重大轉折。

  近20年來,特別是近期中日關係發展不順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日兩國都在致力於“大國轉型”,但雙方的訴求與路徑發生碰撞,由此引發一系列的矛盾與衝突。首先是經濟上的“中進日退”。日本因經濟走低而刺激政治心態失衡,加上“國強必霸”等固有思維作怪,不僅沒有強化中日合作發展的積極意願,反而對中國產生猜疑、防範等消極心態。

  其次是政治上的“中上日下”。中國隨發展政治開放度與民眾參與度提高,涉及外交、中日關係等政策越來越受到民意強力制約。同時日本社會的消極保守化傾向滋長。這種保守化傾向在日本,雖然表現偏激的只有少數人,但其代表的社會思潮卻越來越在日本各界得到認同或默許,日本媒體全面右轉。這種深植根於日本社會土壤中的“消極保守型大國化”要求,與中國的“積極開放型大國化”實踐發生衝突,不僅限於官方政治外交層面,對民間也有越來越多的侵蝕影響。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日本釣魚島玩火 中國強硬應對挑釁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