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富權:以“一中框架”新概念推促兩岸政治對話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1-09 08:37:27  


  中評社香港11月9日電/中共“十八大”昨日開幕,由總書記胡錦濤代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由於此前已經公開宣佈,由習近平負責“十八大”的籌備工作及主持“十八大”報告的起草工作,因而昨日宣讀報告的雖然是胡錦濤,但其論述主題及具體內容應是揉合了習近平未來五個以至十年的領黨治國理政思路。也就是說,中共“十八大”報告是在胡錦濤科學發展觀的基礎上,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政治文件。

  新華澳報今天發表富權的文章說,如同中共“十八大”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及“既不走封閉殭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理的論述那樣,未來五年以至十年習近平時代的對台工作路線,將是在繼承鄧小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江澤民“江八點”,胡錦濤“胡四點”、“胡六條”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系列論述的基礎上,既反“左”,也反右,既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推動兩岸政治對話創造模糊空間,又反“獨”,繼續以“一手硬一手軟”的辯證手法,進一步推動兩岸關係向縱深發展。

  與“十八大”、“十七大”報告涉台部份相比,“十八大”報告既有相同的論述,如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反對“台獨”,寄希望於並團結台灣人民,這是中共對台政策的“最高綱領”,無論是屆期如何更替,都始終如一,不會改變。;也有新的論述,雖然不能將之說是“最低綱領”,但卻是當前的重點工作任務,也將是中共新一代領導核心對台政策的新“亮點”。 一、在現有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全面發展,為進行政治對話製造條件。

  實際上,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召開時,正是由陳水扁“當家”之際,因而其報告的涉台部分,主調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的原則性語言,較少具體的政策措施的內容。而在“十八大”召開時,台灣地區已經實現第二次“政黨輪替”,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九二共識”的中國國民黨重新執政(昨日國民黨致電中共中央祝賀“十八大”召開,中共中央立即以最快的時間於當日復電,可見兩黨關係的密切),因而恢復並進行了八次會談,簽署了十八項協議(向中共“十八大”獻禮乎?),取得了偉大的成績。但這些成就只是反映在經濟領域之上,與兩岸關係的全面發展,即使是與國共兩黨主席“胡連會”所達成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中,所提出的應當共同促進的五項工作內容相比,還有許多距離。

  因此,“十八大”報告涉台部分的第一段,,既可說是“導語”,更可說是“最高綱領。除了是再次強調“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不可阻擋的歷史進程。和平統一最符合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實現和平統一首先要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必須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堅持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全面貫徹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之外,還指出應當“鞏固和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為和平統一創造更充分的條件”,提出了向包括政治在內的領域全面發展的訴求。由於台灣地區現在是由國民黨“當家”,時空背景比“十六大”、“十七大”時發生了重大變化,這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向縱深延展的有利時機,因而必須緊緊抓住,全力推動進行。

  但是,馬政府似乎是停步不前了。其原因,可能是對進行政治對話有疑慮,既擔心會被大陸“吃掉”,“中華民國”失去其“獨立主權國家”的地位;又擔心會遭到島內“獨派”勢力的反制,流失選票,從而令國民黨喪失長期執政的願景。針對這種“活思想”,胡錦濤昨日在“十八大”報告涉台部分的第二段,就提出了“一個中國框架”的新概念:“大陸和台灣雖然尚未統一,但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國家領土和主權從未分割、也不容分割。兩岸雙方應恪守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立場,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在此基礎上求同存異。”

  “一個中國框架”的新概念,最早發見於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賈慶林於今年二月底在“二零一二年對台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他在會議上強調,“下一階段要鞏固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框架,努力增進兩岸政治互信。”此意味著大陸對兩岸交往方向的全新定位:即經過台灣大選,大陸方面已經確信 “九二共識”已得到台灣民眾的廣泛認同,因此,“由經轉政”的時機已然出現。但是,馬政府仍然在主推“一中各表”,極力強調兩岸之間的政治差異,為兩岸政治對話設置政治障礙。對此,北京“見招拆招”,提出了源於“九二共識”但又高於“九二共識”的“一中框架”新論述。它可以裝入的東西是靈活的,既可以是“和平協議”,也可以是“九二共識”的書面化,甚至是馬英九的“不武制度化”。總之,在“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原則下,體現的形式是可以靈活的、多元的、可商討的。這就為兩岸開啟政治協商提供了一個彈性空間,並使兩岸政治協商變得更具可操作性。如今,“一個中國框架”論述寫進了中共“十八大”報告,並將之描述為兩岸的“共同認知”,就為以“求同存異”以至是“聚同化異”的誠懇態度,推動兩岸進行政治對話作出必要的鋪墊。

  這個“一個中國框架”的新論述,對民進黨等政治勢力也同樣有效。尤其是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的“憲法一中”及“憲法共識”,就含有“一中框架”的元素。因此,胡錦濤緊接著說,“對台灣任何政黨,只要不主張‘台獨’、認同一個中國,我們都願意同他們交往、對話、合作。”這同樣是在為民進黨等政治勢力“解套”。

  為此,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一環套一環”地提出了“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談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穩定台海局勢;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前景”的訴求。其中的“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定位,既有“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原則,又承認兩岸分裂分治,以至是存在著“兩個政治實體”的客觀事實。其實,過去的兩岸談判,就是平等談判,並非是“中央與地方”的談判,這已是默認了“兩岸對等”的事實,近似“國統會”《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的表述。現在正式在中共“十八大”的政治報告中,以“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委婉方式正式提出,這是一個重大的調整,既堅持了原則,也創造了模糊空間;既是應對國民黨的“一中憲法”,也是針對謝長廷的“憲法一中”;更為靈活調適。只要能求同存異,就可以“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談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穩定台海局勢;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前景。”如果馬當局不抓緊目前的有利機會,日後倘台灣地區的政治態勢發生重大變化,也是難以再有這樣的模糊定位和合理安排了。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