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僅僅依靠中日GDP對比和部分日本知名企業巨虧的新聞,我們不能真正理解日本真實的經濟實力,輿論宣揚這種誤讀只會加深老百姓的誤解。與日本相比,我們引以自豪的不少“中國製造”其實就是在做組裝,許多關鍵技術仍在別人手裡。一旦中日打起貿易戰,拒絕日貨、拒售稀土確實是對日本的制裁,但日本不出售關鍵零部件,導致中國企業無法組裝產品,也是一種制裁。要和日本經濟對抗,我們必須有獨立自主的產業體系,有自主研發的核心零部件做替代才有底氣;要想擁有真正的“中國製造”,就要提高我們的裝備製造業,提高我們的軍工水平,拉動製造業、材料產業的升級。
從二戰後的國際變局來看,大國之間通過打經濟戰進行較量的情況越來越多,而這種經濟戰不是簡單地抵制對方商品,因為這種方式是打不贏的,我們一定要學會利用我們的經濟體系。為什麼有的國家能打贏經濟戰,就是因為它們有發達的製造業,能夠占據高端,有自身的一套獨特體系。例如日本是依靠產業和商業金融結合的財團,美國則是靠華爾街的力量。
日本製造業經濟體仍很強大,並不是媒體上說的“衰敗了”,它只是因為在上世紀80年代擴張時遭遇美國的打擊,所以開始躲起來、暗中較勁。它們這麼多年來隱藏起來的經濟實力可能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所以在看到日本產業陷入困局的報道時,我們還應該注意到日本財團的行動,因為它們往往是日本產業升級、商業化、業務化的推動者。如果我們分析日本產業和經濟時僅僅聚焦在一個公司一個事件上,將會錯過日本經濟在鎂光燈外的活動,從而在這盤“圍棋”上,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