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評:十八大政策定調 台灣機遇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1-15 00:17:17  


 
  從台灣來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李登輝、陳水扁主政時期,奉行“兩國論”、“一邊一國”的“台獨”政綱,兩岸關係嚴重倒退,海峽兩岸動蕩不安,整個台灣社會充滿惶恐、迷惘與不安,經濟下滑,民生倒退,民眾的切身利益受到嚴重損害。而到了2008年,國民黨馬英九認同“九二共識”,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恢復制度性協商。2010年6月兩岸成功簽署ECFA,18項協議為兩岸經濟合作和各領域交流創造了良好條件,兩岸互利雙贏開辟了新天地,兩岸共同繁榮實現了大發展。歷史證明,兩岸分則兩害,合則兩利,“台獨”分裂主張沒有出路,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實現兩岸和平發展最符合歷史潮流,也最符合廣大台灣同胞的根本利益。

  就台灣目前的狀況而言,馬當局施政不力,一系列經濟改革陷入困境,經濟提振乏力,今年GDP成長已進入“保一”階段,民調支持率也在一成左右徘徊。台灣經濟復甦亟待注入新動力,社會發展亟需脫胎換骨的跨越發展。在這樣情況下,台灣最需要和平穩定的兩岸大環境,最需要與大陸方面深化經濟合作,全面推進各領域交流。而十八大恰恰成為台灣突破瓶頸,走出低谷,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最大利多因素。台灣應緊緊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把握兩岸和平發展的契機,乘勢而上,因勢利導,摒棄偏安、短視的思維,改變對大陸蓄意敵視、過度防範的狹隘心態,正面、積極地回應大陸方面釋出的誠意與善意,兩岸攜手共同推進和平發展,實現共同繁榮,這才是台灣當取的持正態度和作為。

  十八大確定的兩岸關係發展方向既為台灣提供了難得歷史機遇,同時也為台灣提出了挑戰和考驗。其一,在國家統一問題上,兩岸能否做到同步前進是一大考驗。台灣問題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內戰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兩岸關係歸根結底是兩岸政治問題,兩岸政治互信能否得到鞏固是兩岸雙方都必須要面對的重大問題。長期以來,大陸方面持續不懈地推動兩岸關係向“一中”的方向邁進,不斷推進和平統一進程,而台灣方面卻體現出與大陸方面背道而馳的施政方向。且不論李、扁時期主張“台獨”、“去中國化”的分離主義,就是國民黨馬英九上台以來的四年多時間裡,其一貫堅持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現狀,一再強調台灣的政治主體性和謀求所謂“國際空間”,令島內民意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持續下降,而認為“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比例卻不斷上升。加之在野的民進黨一向主張“台獨”,動輒以“傾中賣台”對馬當局施政掣肘破壞,馬當局兩岸政策更趨保守。兩岸關係中的消極因素始終沒有得到消除,相反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增長,這些都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以及國家和平統一製造了障礙和陰影。馬當局能否在未來以大刀闊斧的精神進一步推進兩岸和平發展,不僅關係到其個人的歷史定位,更攸關台灣未來的穩定發展。如何排除干擾,破舊立新,開拓進取,著實考驗著馬當局的政治膽識和智慧。

  其二,在未來兩岸政治議題上,台灣能否有較大突破是一個重大挑戰。十八大報告對兩岸政治議題的進展提出了明確方向,這也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前景和目標。“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這一表述顯示出大陸對台政策務實的一面,在語氣上更加柔性,體現出對台的善意,展現了中共的政治胸懷。接下來兩岸政治定位如何解決,需要兩岸雙方平等協商,需要兩岸各界貢獻智慧,需要兩岸人民共同努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