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福建連江縣琯頭鎮,幼兒園放學後,一名小朋友跟著家人回家。
|
“有差距”的教育
“洋留守”到國外後,要先學語言才能上小學,往往比國外學生晚了一兩年
小豪兩年來坐在爺爺的三輪車後面去幼兒園上學。但放學後他不做作業,沉迷於玩具和ipad上的各種遊戲。
奶奶鄭秀梅說,對他毫無辦法,從沒打過小豪。
長樂市實驗幼兒園是全市最大的公辦幼兒園,共有13個班,每個班上都有10名左右的“洋留守”。
園長陳美琴總結“洋留守”的特點:在行為習慣上不如父母帶的孩子,對各種信息接受的程度不如父母帶的孩子,家園配合(家長和幼兒園的配合)不好,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學習。
她舉例說,小班組織孩子們排隊喝水,一名3歲的“洋留守”總不排隊,老師教育多次都沒用。孩子的爺爺得知後,以為老師為難他孫子,多次跟老師吵架。
陳美琴介紹,長樂市實驗幼兒園、猴嶼華僑中心幼兒園等公辦幼兒園,執行的都是“國家標準課程“,“洋留守”跟其他學生一起學習,並沒有外語等特殊教學。
也有個別幼兒園注意到了“洋留守”的需求,從而開拓市場。琯頭鎮的“華僑幼兒園”有230名學生,幼兒園的林園長稱,2005年以來每年80%的是“洋娃娃”。
福州市政協網站上一篇名為《洋留守兒童面臨教育難題 委員建議僑鄉設高質量小學》的材料提到:“僑鄉幼兒園大部分條件差、規模小、布局不合理、師資力量薄弱、管理不規範,保教水平不高,與新移民對教育的期望有一定差距。”文章認為“尚未建立針對外籍小公民身份特點的教學方法,這些孩子回到移居國居住後,幼時對家鄉的記憶逐漸淡化。”
美國福建同鄉會主席鄭棋不贊成“洋娃娃”在國內接受教育。3至6歲是幼兒智力發育的關鍵時期,但對於那些留守的孩子來說,“家長”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而老人們的教育觀,與現代社會的育兒理念會有不同。
倪法林認為,“洋留守”在物質上比較充裕,但精神上比較叛逆,而且嚴重依賴祖父母,跟父母的關係冷淡。
鄭棋認為“洋留守”接受的教育危害很大,等他們到國外後,要從零開始,往往跟不上當地同齡人的步伐。
據鄭棋了解的情況,“洋留守”回去後,要先從幼兒園學起或學習一兩年的語言,才能上小學,往往比國外學生晚了一兩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