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其實有兩重擔憂:一者,作為被公認為硬骨頭的“財產公開”,自上而下遭遇的梗阻能自下而上地紓解嗎?早在1994年,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就將《財產收入申報法》正式列入五年立法規劃,但未能實際進入立法程序。此後,相關規定並不鮮見。遺憾的是,剛性有序的律條基本被虛置。阻力不在於技術,恰在於公開的勇氣與監督的壓力。單項規定都不足以破解這一迷局,村級幹部的財產公開,道德意味十足的努力,又能累積多少“螞蟻的力量”呢?
二者,財產公開已經“試水”了很多年,有些探索都已經“過了河”,可一些人還在假裝“摸石頭”。從財產公開試點的情況看,有的人走茶涼,有的曇花一現,有的邊走邊看,有的走走停停。好的舉措,又怕民眾聯想,進而倒逼成輿論壓力;形式的做派,又怕民意臧否,還落得個好心辦壞事的委屈。於是這些試點,主要仰仗官員自覺,因為缺乏監督和問責體系,而推進得踉踉蹌蹌——既摸不到真正的“大石頭”,又在河里趟了太久而被民眾詬病“不清爽”。
說到財產公開,有人總喜歡將之劃入敏感話題。殊不知,即便從公眾的好奇心而言,越是籲求知情、越是遮遮掩掩,反而增加了非常態反腐的“花邊新聞”,也讓本來清白的大多數官員的合法財產被妖魔化。值得提醒的是,上海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等機構日前發佈了《上海法治藍皮書》,數據顯示,近八成幹部對財產公開呈積極態度。
這樣的聲音,值得懷胎多年的公開制度好好思量。畢竟,財產公開不能總在水淺處摸石頭,上岸的時間也該倒計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