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整個社會都在縱容這一代獨生子女的“宅”。
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與對分數的重視相對的,都是對體育鍛煉的漠視。
教育投入在增加,體育的空間卻在被持續擠壓中。北京市豐台區的一名體育教師向記者抱怨,體育老師既是超人,又是學校最不重要的人。足球、籃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樣樣都要會,還要現學現教太極拳、跆拳道、民族舞、瑜伽,甚至要幫學校編課間操。課多的體育老師一周要上20多節課,還得帶課間操、冬季長跑和課外活動。
師資有限,場地也有限,體育課的質量尚且不能保證,體育活動也隨之流於形式。一個羽毛球場上,6個學生一起打,有的學生連球都碰不到,老師也分身乏術。
學校對體育缺乏應有的重視,家長則更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北京市昌平區的一名中學體育教師說,周末本來是學校籃球隊訓練的時間,但大多數家長以上輔導班為由,拒絕讓孩子參加訓練。在他看來,中國人普遍太過於急功近利了,對待孩子的教育也不例外。“因為考試分數是眼前利益,而學生體質的問題,要過十年、二十年才能顯現出來。”
正是在家長和學校的博弈中,學生的校內體育鍛煉就打了折扣,遑論課外的自發鍛煉。
身為北京市海淀區體育學科帶頭人兼區體育教研員,北京大學附屬小學總務主任白雪生是教投擲出身的。從教幾十年的他,可以清晰地畫出投擲球類變化的軌跡:最開始是壘球,由於個兒大、質量重,改為投沙包;沙包比較輕,容易砸到別的孩子腦袋上,又改成扔海綿包;最後改成如今扔的實心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