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共高層新陣容之劉雲山(組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2-25 20:48:47  


2006年5月11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的劉雲山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俄羅斯主流媒體負責人訪華團。圖為劉雲山與俄方人員握手。新華社
 
  7年間,他走遍內蒙古農牧區,走近農牧民,采寫了大量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報道。他31年前采寫的《夜宿車馬店》,至今仍被中國新聞界視為範文。這篇不足千字的通訊,生動記錄了他夜宿車馬店的所見所聞,反映了改革開放後農牧民“豐收的喜悅”。這篇報道的寫作手法被當時的新聞界爭相模倣,此文還被作為名篇收入新聞院校教材。

  改革開放之初,中共提倡選拔任用年輕幹部,1982年劉雲山離開記者崗位,調任共青團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副書記,之後擔任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在1985年召開的中共全國代表會議上,年僅38歲的劉雲山被選為候補中央委員。此後,歷任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秘書長,赤峰市委書記,區黨委副書記等職。1993年,劉雲山出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常務副部長,2002年出任中宣部部長。隨後,在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上他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

  從記者到官員,幾十年間,劉雲山不變的是他對百姓、對基層的深厚情感。1986年,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部長時,為調研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劉雲山獨自一人坐火車、乘汽車、搭拖拉機,進農家、住帳篷,與農牧民群眾促膝談心。他說:和群眾在一起,才能聽到他們的心裡話;和群眾在一起,本身也是一件快事。人民日報著名記者陳勇進到河套地區採訪聽到劉雲山的故事寫了“部長下鄉”的報道,引起不小反響。

  在中央部門履職多年,劉雲山仍每年都堅持深入基層,每個省區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在他看來,親眼看到的情況,親身體驗的事情,最具說服力。針對新聞報道中存在的“官話、套話、大話”現象,劉雲山認為“新聞記者應該經常在路上、在基層、在現場,說短話、說新話、說老百姓的話。”他還常寫一些“豆腐幹”的短文,為的是反對“假長空”的文風。他倡導和推動全國新聞界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要求記者“把新聞寫在大地上,寫在人民心坎上”。劉雲山認為,只有切實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我們的工作才能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他對“我是誰”有獨到的見解,他說一個人有了權、有了錢、有了名,往往會頭腦發昏,不知道我是誰,擺不正與老百姓的關係,其實不管有多大權力和名望,在老百姓面前都應該是學生,是公僕。搞清“我是誰”,才能解決“為了誰”、“依靠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