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外交官:美國“再平衡”難有起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2-26 14:09:14  


  中評社香港12月26日電/美國總統奧巴馬競選連任之後,首次出訪便選擇亞洲,凸顯了亞洲在美國安全和經濟中的核心地位。北京日報刊登中國前駐克羅地亞大使吳正龍的文章稱,此行也暴露了美國亞太區域政策的主要問題:奧巴馬在第一任期內所力推的“戰略重心東移”(今年又改稱為“再平衡”),在第二任期難有大的作為。

  首先,奧巴馬“戰略重心東移”推行三年多,表演充分,套路盡顯,未來很難再有新的進展。大致說來,這個戰略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點火”。利用東亞地區存在的眾多領土糾紛,美國借機宣佈將在2020年前把60%水面艦艇和潛艇轉移到太平洋,加強在亞太的軍事存在。美國還向盟國或伙伴國家大肆兜售軍火,同時“套牢”與這些國家的關係,防止出現離心傾向。二是操控地區局勢緊張程度,始終保持“低溫燃燒”,既不能失控釀成戰爭,危及美國出口翻番計劃,但當火勢太猛時,便祭出“不選邊站”的大旗,或者發出警告“不可誤將美國重返視作強推領土聲索的機會”,適當潑潑冷水;而當火苗快要熄滅時,又趕忙加把火,聲稱《美日安保條約》適用釣魚島,或在美菲“訪問部隊協議”下,增加美在菲軍力,舉行更多美菲聯合軍事演習,為其壯膽助威。三是以仲裁者的身份出現,左右逢源,試圖扮演“和事佬”角色,大念“和平解決爭端”經,強化地區的主導權和話語權。為推行這個戰略,美國可謂花樣翻新,手段用盡。以後不管其手法如何變如何“巧”,也逃不出上述路數,恐難再有新的拓展。

  其次,美國“戰略重心東移”是先天不足。以軍事為先導,存在著軍事一條腿長,經濟一條腿短的嚴重失衡現象。據說,美國把“戰略重心東移”改稱為“再平衡”就是要減少軍事色彩。然而,不管美國的戰略叫什麼,軍事是其強項,自然占支配地位;美國除了動“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PP)談判外,在其他經濟領域幾乎沒有出台什麼措施。

  TPP談判已進行了15輪,但是進展仍然不順,目前也還看不到“隧道的盡頭”。令美國始料不及的是,TPP不但沒有能遏制東亞經濟合作的勢頭,反而大大強化了整個進程。繼中日韓三方簽署投資協議之後,中韓動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中日韓動三邊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上月又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議”(RCEP)談判,即將過去的一年可謂東亞區域合作“高歌猛進”的一年。

  奧巴馬將其亞洲之行描述為通過增加對“世界增長最快、最有活力地區”的出口,來造就更多國內製造業崗位。美國政府似乎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少談“戰略重心東移”的軍事行動,轉而強調美國更大的經濟參與。然而,在東亞“經濟上靠中國,安全上靠美國”這個大格局下,美國如何實現上述“華麗轉身”,其難度之大不言而喻。

  第三,美國難以聚精會神專注于亞太事務。當前,亞太地區總體形勢穩定,但是讓美國分心、急需處理的亞太地區以外的外交問題多得很,如阿富汗撤軍、伊核問題、巴以衝突、中東問題、反恐、大規模武器擴散等等,而且件件事關美國的“核心利益”。美國必然“東張西望”,不可能完全聚焦亞太事務。

  文章最後總結道,無論從策略運用、結構性失衡,還是從局部和整體需要之間的矛盾來看,奧巴馬所力推的“戰略重心東移”在第二任期內難有大的起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