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邵宗海:十八大後台北參與國際空間新局
http://www.CRNTT.com   2013-01-02 14:10:33


 
  另一方面,大陸學界也認為未來四年,大陸不會努力促使與台灣擁有外交關係的國家與其斷交,但絕不允許台灣拆大陸的墻角。這是大陸學界的普遍看法。

  文章說,簡言之,中共在十八大之後的政策立場,是不希望台灣要求參與以國家為單位的國際組織,例如世界貿易組織(WHO)。而且北京也不期待兩岸領導人同時出現在國際場合,譬如李登輝、陳水扁前“總統”都曾經向大陸要求參加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但北京拒絕回應。如果馬英九未來也提出相同的要求,大陸可能會將此也視為是凸顯“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因而予以拒絕馬英九的要求。即便是國際非政府組織,中共外交單位也表示這必須還需要進行評估,是否有違凸顯“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原則。

  因此,要讓台灣開拓更廣的國際空間,以及期待也能開創更深化的兩岸關係時,台北實際上也將會同時面臨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戰,作者覺得應有其必要再逐一的將細節提出,希望能提供政府團隊進一步的參考。

  首先,應是需要謹慎來處理“把台灣推向更廣闊的國際社會”的這項政策。理論上,台北需要有更多國際組織的參與,是1971年被排出聯合國之後的國人所求,也是台灣作為世界上一個經貿大國的責任所在。但是由於與對岸尚存有一些無法解套的矛盾與衝突,因此過去雙方在“外交角力”上,一直是采行著“零和遊戲”。直至2008年馬英九上任後,呼籲兩岸能在“國際社會裡和解休兵”,所以在北京的默認下,才使得彼此對抗的情勢開始溶解,稍後台北得以能派遣前“副總統”連戰代表馬英九出席APEC的高峰會,也得以“中華台北”名義、“觀察員”身份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以及最近得以爭取到“世界大學運動會”的主辦權,都有兩岸在這方面努力的痕跡。

  文章說,但再接下來延伸到“更廣國際空間的開拓”,台北是否會將觸角伸向“以國家為成員”的國際組織,則一直是北京的憂心所在。因為以現有台北能有所突破的國際空間而言,也真的只有往“以國家為成員”的國際組織進軍一途,譬如說世界衛生組織或世界氣象組織。一旦空間問題的開拓,兩岸未能有事先溝通或默契,那麼新的一波兩岸在外交上的衝突,將構成和諧兩岸關係發展的障礙。避免兩岸再起衝突,如何運作,相當值得政府深思。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