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強化兩岸認同互信 深化兩岸和平發展
——2012“台北會談”紀實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2-13 00:21:32  


 
  民主自由與兩岸認同的關係

  這次參與台北論談的綠營學者都非常具有代表性,無論是吳釗燮、陳明通、游盈隆、郭正亮、童振源、張國城或洪智坤(民進黨中執委)等人,其論點或所持立場也都大同小異。他們的共通點是:首先,藉著民調數據來證明大陸的經濟惠台政策,難以提升台灣民眾的政治認同;其次,把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提出改變官員工作作風的“八項規定”(簡稱“習八規”),評為黨改而非政改,藉此傳達大陸不進行政治改革,就很難深化台灣民眾的認同感。游盈隆甚至對北京提出釋放劉曉波、平反六四、建立兩岸人民對話機制、撤除導彈、主動宣布終止兩岸敵對狀態、放棄對台動武等建議,以爭取台灣民眾的認同。他的倡議立即引發與會學者和聽眾的激烈爭辯。

  大陸學者認為,游盈隆的說法是“強人所難”,也是對大陸現況缺乏瞭解和認識。以平反六四事件為例,“休克式的改革”可能破壞大陸目前的司法體制,如果大陸全面崩潰並走向“前蘇聯化”,台灣非但無法蒙其利,反會嘗到大陸動亂的苦果。特別是,民進黨不斷藉邀請達賴與疆獨分子熱內婭訪台為由,引發了藍綠口角,也不利於穩定兩岸關係。為此,大陸學者提醒民進黨切勿蓄意跨越大陸容忍的底線,兩岸增進政治互信需要相互尊重與包容。

  其實,從長期觀察民進黨政策的角度判斷,綠營學者何嘗不知道大陸的導彈並非針對台灣人民,也很清楚兩岸對話如果預設前提或條件,就根本不可能會有正面的發展與結果,更充分能認知到,大陸的政局不穩定,台灣難免也會受到重創。綠營學者提出的要求,嚴格說未必針對與會的大陸學者或北京領導人,其目的無非是透過台灣媒體,對獨派群眾表態。

  強化兩岸認同與互信的建言

  兩岸政治互信如果是建立在兩岸人民相互認同的基礎上,那麼兩岸人民愈能夠水乳交融,愈有助於穩固兩岸和平發展的態勢。未來的兩岸政治關係需要歷經一個共同建構的過程,兩岸都需要以同理心,展現自信、尊重、包容的氣魄。大陸對台政策需要顧及台灣人的自尊,經濟讓利可以使多數人感到受惠。

  中共十八大的政治報告,除了闡述推進兩岸統一的目標、強調反台獨與堅守“九二共識”的立場,並首次提出“一中框架”的概念,期許兩岸能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大陸所稱的“合情合理安排”,似乎想以安排台灣適當身分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為起點,藉此逐步增進兩岸政治互信,繼而促成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終極目標則是和平統一。

  問題在於,馬英九政府回應大陸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推進文化交流、增強民族認同的漸進式統一攻勢,現階段除了守勢,看不到強烈的進取心。未來的三年多,馬政府若始終堅守“不統、不獨、不武”的底線,沒有可長可久的兩岸關係論述與政治談判準備,就可能如前國安會秘書長所謂兩岸出現“瞬間豪大雨”的危機。

  台北會談第一會議廳的五場討論,與會學者提出許多具建設性而可行的建議。其中最值得馬政府思考的意見包括:首先,在提升文化認同方面,目前兩岸關係最令人憂心之處,既非何時進行政治談判,亦非何時完成統一,而是儘速設法修補兩岸認同斷裂問題。文化交流與合作如果是提升兩岸認同的必經路徑,兩岸即應設法排除障礙,儘速洽簽文化協議,同時設法在“中華民族復興”的概念下,共同建立兩岸認同的新機制。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郭偉峰提出以“非政府組織(NGO)模式”凝聚兩岸主流民意的建議,或為兩岸增進文化認同的可行方案;換言之,兩岸民眾可透過國際NGO組織的互動,累積經驗與善意,最終匯成主流民意,再反饋至政府的兩岸政策。

  其次,就兩岸強化政治互信而言,北京與台北可依循加強政治關係(如安排兩岸領導人在國際場合會面)、增進政治互信(如宣示維護中國固有疆域的主權與領土完整)、最後才進入政治談判的途徑。維持現狀與和平共存應該是紅藍綠政黨能夠切入的面向;換言之,大陸在不違反“一中框架”的原則下,設法協助台灣參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支持台灣擴大參與國際活動;民進黨在修改《台灣前途決議文》之前,少發表挑釁北京的言論,也不宜再製造兩岸“一邊一國”的假象,以為民共未來交流與對話,預留空間;國民黨則應重拾《國家統一綱領》的目標,強化國家統一的理想和信念。只有在相互尊重與相互體諒的情況下,兩岸和平發展才得以維護。

  結語

  現階段主張兩岸維持現狀的台灣民眾雖居多數,但這種思維並不代表台獨意識增長,也非意味其支持台灣未來走向獨立,而是這些人對兩岸關係的未來,仍有一些未解開的疑惑。面對顯性獨台增加的趨勢,大陸需要有耐心,透過密集的文化交流,絕對可以逐漸獲得紓緩。誠如孫亞夫主任在台北會談閉幕式的談話,兩岸政治關係目前的水平仍低,兩岸日後仍需要持續討論許多具敏感性的政治問題,從“求同存異”逐步“深化認同”與“強化互信”。

  馬英九政府在未感受到來自北京促談與促統壓力的同時,亦應有兩岸終將進行政治談判的準備,終究兩岸簽署和平協議才可能有穩定的兩岸關係,台灣內部亦可避免藍綠對抗的紊亂局面。

  歷史契機不容錯過。只要有心,兩岸何嘗不能從加強彼此間的認同與互信著手,進一步鞏固與深化和平發展,開創兩岸雙贏局面。關鍵只在於領導人的一念之間。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3年1月號,總第181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