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造城,舊城也好、新城也罷,城市總是市民的家,這些關乎千萬市民命運的大手筆的財政支出,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如何妥善使用,尤其是涉及安置搬遷居民的時候,是否能像王局長所說按照程序妥善處理呢?
村民:拆我們都是失地戶,啥都沒有了。
記者:那當時是怎麼和你們談的啊?
村民:他們說土地是國家的,你們要無條件的答應。起初給170塊錢,兩個人一個月。
記者:現在一個月有沒有漲一點啊?
村民:漲到了260一個月。
記者:從去年什麼時候開始?
村民:是去年4月開始領的低保。
記者:生活你覺得現在過的怎麼樣?
村民:啥怎麼樣啊,沒辦法,你像我們撿撿破爛啊,現在退休了,加上退休金一個月1032.8維持生活。
從十堰平山造城之初就沒有通過環評,到在開發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可見,向山要地波及到一個地區的生態、民生、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十堰市相關政府部門也許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開疆拓宇,自然不是壞事,城市化進程在增量上自然要有所反應,然而,我們在資源與規模的拓展上,不能不注意一個問題,在過半城市化已成為現實的今天,"人為造城"能不能如此轟轟烈烈?這是城鎮化進程的唯一選擇嗎?武漢大學教授伍新木表示發展可以有多種途徑。
伍新木:是不是你的發展空間只能向山要地呢?其實你調整一些區劃跟附近有發展空間的縣空間上融合,它也是可以獲得較好發展空間的,就是我們現在一些新的城市裡面生態景觀,生態環境的改善它也能成為城市景觀一個組成部分。
記者:歐洲小鎮一樣美?
伍新木:一樣的,非常美的,很有特點,很有特色也很神態,也很休閑,他們也會帶來一定的旅遊、休閑、觀賞的這種經濟價值。
2013年新年伊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1月15日強調,推進城鎮化,核心是人的城鎮化,關鍵是提高城鎮化質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農民。要走集約、節能、生態的新路子,著力提高內在承載力,不能人為造城。
土地資源總是有限的,在灰霾蔽日的今天,城市的版圖更當審慎向森林海洋逼近。西方發達國家大都以保護生態的名義劃出一定不可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區域,這種意識在霍華德"田園城市"和2012年舉辦的倫敦奧運會開幕式上,都有充分的表現和展示。那麼,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是否也應該有國家層面的整體布局呢?歡迎明天繼續收聽《造城之殤》第三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