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用“制度籠子”強化官員打工意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2-11 14:57:16  


  2月3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前往包頭火車站看望返鄉農民工。他對民工說:“你們為了過上好日子,在外打工不容易。我也當過農民,知道你們的辛苦。我在政府工作,也是給你們打工。”這則短小的新聞引起了網友的極大關注,原因無他,就在於李克強說出了一個樸素的道理:政府官員應該有為民眾打工的意識。

  所謂“打工”,是指通過自己的勞力或腦力為公司或機構提供服務、工作,並獲得收入。“打工”包含三個要素:受雇於人,替別人工作;本身不是老板;收取工作的薪酬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據此分析,用“打工”一詞來形容官員與民眾的關係,可以解讀為:官員是政府(國家)的雇員,民眾是政府(國家)的主人(老板),官員通過為民眾服務來領取薪酬,而民眾的納稅所匯成的國庫便是官員薪酬的來源;如果官員工作不稱職或手腳不乾淨,民眾可以解雇他,甚至追究他的法律責任。

  以上解讀,在現代民主法治國家是家喻戶曉的基本常識,但在中國卻並沒有完全普及開來。毋庸諱言,在當下的中國,政府以衙門自居、官員以老爺自居的官僚主義作風還比較濃厚,老百姓名義上的國家主人翁地位有待進一步落實。正是在這種現實背景下,副總理李克強的“打工說”才成為熱點新聞,並引發公眾的廣泛共鳴。同樣的道理,學者在說,雜文家在說,民間智者在說,但經由副總理之口說出來,效果卻大不一樣,個中折射的特色世相,值得深思。

  李克強的“打工說”,也讓人不禁回想起劉少奇的“人民勤務員說”。1959年10月26日,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接見全國勞動模範代表時,對掏糞工人時傳祥說:“你掏大糞是人民勤務員,我當主席也是人民勤務員,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事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精神內涵看,李克強的“打工說”與劉少奇的“人民勤務員說”是一致的,兩者都是對官員“公僕意識”的樸素闡釋,都是可以流傳的執政金句。

  執政金句固然精彩,關鍵還在落實。如果以1959年為起點計算,迄今53年過去了,中國的執政為民方面的表現究竟如何?對此,老百姓心頭自有一杆秤去衡量。

  不出意外的話,李克強的“打工說”將會被中國各級官員組織學習,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要想將“打工說”的精神實質變成官員的意識和信仰,則不能僅僅指望開展學習活動。過去的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從本質上講,官員和民眾的關係是一種利益關係,調節、理順這種關係最終要靠制度。因此,改革不合時宜的制度安排,以加強權力制衡與監督為突破口,完善民主和法治建設,是敦促官員養成為民打工意識的根本途徑。

  前不久,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發表了“把權力關進籠子裡”的講話。他說:“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並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工作作風。”“把權力關進籠子裡”和“打工說”異曲同工,相互呼應,即“把權力關進籠子裡”有利於培養強化官員為民打工意識。道理很明顯:只有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權力的信托對象——政府官員才會對權力的所有者——人民懷有敬畏心和謙卑感,從而盡職盡責地為民眾服務,因為如果失職或瀆職,官員將無所遁形,並會受到相應的懲罰。

  失去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惡,受到監督的權力方可達致善;監督制衡與否,決定權力的性質和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講,把權力關進籠子裡,既是對官員的制約,也是對官員的愛護。只要遵守法律制度,“籠子”對於官員來說,同樣是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就像在遵紀守法的“打工族”中,同樣可以產生名利雙收的“打工皇帝”一樣。而打工者做出了好成績,也正是老板所喜聞樂見的。這便是善用“制度的籠子”所帶來的多贏局面。

  當然,如何設計和打造這個“制度的籠子”,是當下中國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期待以“習李新政”為契機,廣開言路,吸納民智,博采眾長,為破解這一課題交出無愧於歷史的答卷。(時間:2月7日 來源:證券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