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日本治污經驗值得中國借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2-19 19:23:15  


霧霾中的北京
  中評社香港2月19日電/日本《中國導報》2月18日載文《日本治污經驗值得中國借鑒》,摘要如下:

  50年前,即使日本每年10%的經濟增長率讓世界驚嘆不已,數個城市內空氣污染引發的擔憂卻與日俱增。20世紀60年代,該國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翻了3倍。日本也因為污染引發的疾病而出名:四日市哮喘、水俁病(汞中毒)——二者都以疾病最先出現的城市命名——以及鎘中毒,也稱“骨痛病”,因為該病會引發劇烈的骨痛。

  如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日本城市位居世界上污染程度最低的城市之列。雖然日本的環境記錄不能算毫無瑕疵,但是該國湛藍的天空、普銳斯出租車及強制性回收措施,都讓它有理由為之驕傲。另外,通過投資污染控制技術,並賦予地方政府自由採用高於全國的標準,日本在沒有犧牲經濟增長的前提下,成功地治理了污染。 

  這一過程並不容易。當時,自民黨在治理空氣和水污染上並不積極,該黨自1955年到2009年間,幾乎不間斷地執掌著日本的政權,去年12月,它再度掌權。它不積極的部分原因在於,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日本的選舉制度一直鼓勵政界人物去迎合商界利益。由於同一個政黨的候選人彼此間也要競爭,大多政界人物基本無法在政策上突顯自己,因此他們會試圖通過拉攏企業和行業協會來保障選票。

  直到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政府才被迫開始正視污染問題。羅德島大學的教授蒂莫西•喬治曾撰寫一本關於水俁病的書,他說,“當時,面對著巨大壓力,政府和自民黨恰好及時地採取了足夠有力的應對措施,以確保消除反對力量,繼續執政。”

  最先的成果是大量立法。1970年的那屆國會,同時通過了14項法案,因而被稱為“污染國會”。接下來的數年裡,空氣污染直線下降。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