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葉青有“多重身份”:民主黨派,政府官員,曾是大學教授,也曾經是人大代表。“多重身份是個優勢,談起公車改革比較有說服力。”他這麼認為。
每次打電話給遠在福建家鄉的父親,父親總說:“你搞車改的事,你過去的同學朋友都知道,路上碰到了,都讓我勸你‘車改太難了,別折騰了’。”
面對父親的勸說,葉青覺得無言以對。昔日的同學、朋友中,“很多人都配公車,縣裡一個科級幹部都配車。”葉青說,“這麼看,我確實把大家得罪了,讓別人不好受:這人怎麼老談車改?一起用著公車不就完了嗎?”甚至,有人懷疑他“吃飽了撐的,沒事找事”。
“我倒不害怕。這是我的理想。”葉青依舊我行我素,能騎車絕不開車。
他甚至覺得,騎車給自己帶來了實惠。“心疼油錢是一方面,車位也很麻煩。很近的地方開車去,回來車位就沒有了。為了‘保住’車位,近的地方我盡量不開車。而且,我很難抽時間鍛煉。我也不大理解一些官員擠出時間跑步,然後再坐公車去上班。司機上下班接送也很辛苦。”他說。
這些年,他只有兩個早晨讓司機來接。“因為要出差,出門太早了,路上車少。”他解釋道。
談到司機,葉青覺得這是公車消費的一個計算盲區。“近年來,公車領域的經費計算中,並沒加入司機的開銷。這不是小數目,養一輛車一年得幾萬元,雇一個司機一年也得好幾萬元。如果把這部分加進去,公車消費總數更大。”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