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農民工進城,不是農民進城
《中國經濟周刊》:2010年8月,重慶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啟動,現在已經進入常態化轉戶階段,這被認為是我國戶籍制度改革的一次大膽嘗試,您怎麼看?
黃奇帆:改善農民工待遇是人權問題,是公民權利的問題。善待農民工,是我們應盡的良心,是管理者的良心。城市化進程的本質是減少農民,把農民工轉化為城市工人的一個過程,在這個意義上,關於城鄉遷徙的安排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重慶這幾年做了360萬農民工轉戶,我們的關鍵是農民工進城,不是農民進城。隨著城市工業的發展,產生了許多新的工業和服務業的崗位,需要大量農民工補充。他在補充工作的若干年裡,你始終不給他戶籍,是不講道理的,是不公平的,是一個半吊子的城市化,不是真正的城市化。
《中國經濟周刊》: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會造成城市的沉重負擔嗎?城市能否消化得了?
黃奇帆:有人認為農民工轉戶進城成本太大。確實,按轉戶成本10萬元/人計算,政府財力難以承受。但農民進城會為城市創造紅利,如果按每人每年50萬元產值算,1億人轉戶一年就會創造50萬億的產值,其貢獻遠大於需要付出的成本。另外,轉戶涉及到的養老、醫療、住房、教育等成本,是通過10~20年的長周期分攤成本的過程,即期支出並不大。同時,轉戶成本“一分為三”,大體企業40%、政府30%、社會30%。改革的成本總體是可控的。
農民工戶籍制度搞得好,會讓中國人口紅利延長15~20年。現在主要有三個紅利,人口紅利、改革紅利和資源紅利,這三大紅利推動了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今後10多年,還會繼續發揮重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