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鐵道部被分拆成交通運輸部管轄下的國家鐵路局和獨立經營的中鐵總公司,人們關注的焦點,已從“鐵道部會不會消失”,迅速轉移到“火車票會不會漲價”。
現在看來,漲價幾乎是肯定的:鐵道部分拆迄今不過幾天時間,上至內部人士,下至“普通鐵路員工”和專家教授,紛紛以各種形式傳遞“火車票一定要漲”、“市場化就是要讓市場決定價格”,甚至“火車票就該比飛機票貴”等信息,而3月21日交通部發言人在新聞發布會上一則“今後火車票價將在有關部門監控下,同時鐵路總公司作為一個企業,對火車票價的調整有一定自主權”的“官方吹風”,更引發人們對火車票價調整的無窮遐想。
其實屈指算來,新體制下的火車票價調整,無非下列三種前景。
第一種是鐵道部分拆了,但中鐵總公司仍因循舊體制下“削峰填穀”的故事,嘗試在春運、節假日等高峰時段和熱門線路上漲價,並大幅上調鐵路貨運價格,在公眾強烈反彈、有關方面權衡大局後,引用“票價將在有關部門監控下”的“說法”,繼續維持高補貼、低票價的舊格局,票價市場定價的初衷難以實現,運營成本降不下來,當初成立公司的目的無法完全實現。
第二種是引用“中鐵總公司對票價調整有一定自主權”的“說法”,不顧社會效應和輿情觀感,借助中鐵總公司在中國鐵路客、貨運幹線網的近乎壟斷地位“霸王硬上弓”,強行大幅度提價,先把生米做成熟飯,充其量搞幾個例行公事的價格聽證會,拿出幾個“漲價、大幅漲價、更大幅漲價”的選項,讓若干精心挑選的“民意代表”舉舉手,做做姿態了事。“鐵道人”一邊享受“市場化”的紅利,一邊繼續“非市場”的壟斷經營;旅客和貨運用戶們卻要一邊忍受“市場化”的高價格,一邊領教“非市場”的服務。
中國地方大,人口多,國情特殊,鐵路客運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問題、民生問題、穩定問題,攸關大局,攸關億萬民眾和廣大地區,如此前景恐是有關部門和大多數中國人所決不願看見的。第三種,自然是最理想的一種:“老鐵路”的管理職能和經營職能順利分離,鐵路改制沿著“管網分離”的既定軌跡平穩發展,鐵路客貨運的社會屬性和市場屬性得到很好兼顧,鐵路建設的需要和成本、利潤的制約獲得合理的平衡,市場化機制在完善的規則和健全的制約下充分發揮功能,客貨運價格在不讓民眾“傷筋動骨”、不令社會和輿情沸反盈天的情況下,以較小的代價被理順。
不論“鐵路人”或乘客,官方、媒體、社會或民間,都希望火車票價的調整遵循第三種前景,力避第二種前景的出現。公眾最為擔憂的則是,在市場化的話語之下,鐵路脫離公共定位的基本屬性,從而成為另一個令公眾無可奈何的“石化雙雄”。正如前文所言,由於國情的不同,中國鐵路和億萬民眾間的關係更密切,其社會屬性,甚至福利屬性更鮮明。票價調整中需要顧及的層面更多,公眾更關心,一旦不滿意,反應也會更激烈,社會影響會更大。
鑒於此,有關方面不僅要統籌兼顧,集思廣益,力爭實現理想中的第三種前景,避免第二種前景的出現,更應就票價調整的原則、步驟、思路拿出權威、翔實、概念嚴密的“路線圖”、“時間表”,並公之於世,一方面可及時、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避免票價調整對社會穩定、民生經濟構成意外衝擊,另一方面也可杜絕各類小道消息的泛濫,避免對政策框架出自本位利益的不同解讀。(時間:3月22日 來源:新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