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當官員遇上“錄音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11 10:26:09  


河北霸州市副市長韓清華(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4月11日電/美國《僑報》4月10日載文《當官員遇上“錄音筆”》,摘要如下:

  河北霸州市副市長韓清華被人舉報家有9套房產,當其接受記者求證時,除對部分房產的歸屬做出解釋外,還同時多次詢問記者是否有錄音,隨即說出了讓公眾大跌眼鏡的話,“你還年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希望咱們都不要互相傷害。”

  霸州副市長的“不要互相傷害”,透露著一絲“霸氣”。如果說,韓清華是擔憂在這個反腐“尖峰時刻”,內容不實的報道會對其權威形象造成損傷,尚且說得過去,但“互相傷害”則令人費解。調查求證本是記者分內工作,光明正大的採訪也無不妥,何來記者對官員的傷害?聯繫其前後語境,副市長溫柔婉轉的話語分明是赤裸的威脅、恫嚇。

  更讓人玩味的是,副市長在採訪中反覆詢問記者是否有錄音,如果所答即所問,對自己給出的答案也完全自信,何必耿耿於懷?而他也不是第一個在錄音設備前表現不淡定的官員。

  2009年鄭州官員被問及經適房土地濫用問題時,拔掉廣播電台記者的採訪機話筒,反問對方“你是準備替黨說話,還是準備替老百姓說話?”;2010年“兩會”期間,一省級大員搶走記者錄音筆成為中外焦點。

  錄音筆、攝像機等記錄設備本是記者採訪的標準配備,既能便於還原採訪經過,也能事後留存作為雙方對話的證據,但捕捉到官員的“雷語”和失態,則實屬意外收獲,讓人不禁深思。

  其實,官員反感錄音並不難理解,畢竟直抒胸臆、錄音上網、網民圍觀,如此的案例不在少數。但在這個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官員的一言一行都會被放大,因此,消極排斥民眾或媒體正常的信息獲取需求,“堵”並不是明智的為官之道,“疏”實為上策。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