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旺報:與民意對抗 民進黨還想執政?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17 12:42:36  


  中評社台北4月17日電/大陸湖南衛視製播的《我是歌手》歌唱比賽節目,上周進入第一季總決賽,由於7位歌手中有4位來自台灣,都選擇台灣歌曲參加競賽,因而引起台灣民眾的高度興趣,TVBS、東森及中天等幾家電視新聞台以程度不同的較大篇幅播出,希望滿足觀眾的需要,果然創造收視高潮。這本來是一件非常簡單的通俗娛樂事件,卻被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定位為“入島、入戶、入腦”的“中共統戰陰謀”,NCC也因為民進黨的政治操作而展開行政調查。 

  旺報今天社評說,其實蘇貞昌的潛台詞應該是,中國經濟崛起後,開始改用市場及經濟力量實現統一目標:去年是“以商圍政”,在選舉關鍵時刻,讓在大陸投資的企業大老闆們有節奏地一個個站出來支持國民黨;現在則是“入島、入戶、入腦”,所謂“入島”,即宣傳台灣不是國家,而是大陸的一個“島”,所謂“入戶”、“入腦”,指的是利用電視、報紙與雜誌等傳播工具,整天只說中國好,只褒揚中國大陸、唱衰台灣。 

  蘇貞昌使用的“入島、入戶、入腦”說法,其實是“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三戰戰法,三戰是2003年江澤民即將卸任中共軍委會主席時,提出的對台戰法。當時陳水扁執政第3年,提出“一邊一國”主張,台灣海峽滿布戰爭硝煙味,當時大陸軍事力量仍然不能與美國抗衡,鑒於1996年對台試射飛彈挫敗,於是改為非武力的“三戰”戰法,希望以和平手段“片面”改變兩岸關係。但2008年後兩岸關係已產生結構性變化,已由兩岸兩個“片面關係”演進成為“互動關係”。蘇貞昌卻重提“入島、入戶、入腦”,只證明蘇貞昌仍然活在歷史中,大腦並未隨著歷史大潮流的滾滾前進而更新記憶。 

  蘇貞昌只記得江澤民後期的對台“三戰”戰法,只能用10年前的記憶來思考現在的兩岸關係,卻完全不知道目前兩岸人流、物流、金流相互往來密切的現狀,也不知道交流勢頭的猛烈,已非民進黨一黨之力可以回到從前的。 

  更讓人悲哀的是,蘇貞昌的“統戰恐懼症”顯示,冷戰結束已將近半個世紀,民進黨許多人卻仍然活在冷戰思維中。一個只看歷史不看未來的政黨,一個不接受兩岸發展現狀寧與民意對抗的黨主席,又如何面對2016年選戰? 

  其實,蘇貞昌剛接任民進黨主席時,蔡英文敗選“總統”傷痛猶存,外界對民進黨調整中國政策也多所期待,蘇貞昌一度希望有所作為,因而恢復設置中國事務部,並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 

  但最近一年以來,蘇貞昌對中國政策的轉變,恐怕只是“務虛”,而不是“務實”的作法。 

  所謂“務虛”,就是為了避免中國政策的推動,可能被謝長廷整碗捧去,所以才以成立這兩個單位,以阻撓謝長廷可能掌控民進黨的中國政策。這也使得從去年11月就已經成立的“中國事務委員會”,至今還只是一個空架子,無法變成民進黨討論中國政策的正常機制。 

  如今看到中國大陸的流行文化在台灣電視新聞台大幅度播出,並且受到觀眾歡迎,蘇貞昌卻認為是中共對台的“入島、入戶、入腦”操作。其對兩岸關係的思考還是停留在陳水扁執政初期,民進黨的中國政策,又如何有可能“進步”呢? 

  表面看來,民進黨的中國政策雖然眾聲喧嘩,而且是一個以多重權力組合而成的意識型態政黨,但派系的分歧歸分歧,在真正形成政策時,黨主席還是有政策操作的空間。一旦黨主席拋出比較嚴峻的政策認知,派系還是可能受到黨主席的影響,轉向支持黨主席的意見。 

  如今,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已經把中國大陸的流行文化,當成中共實現“入島、入戶、入腦”的統戰,差不多可以確定蘇貞昌將對中國大陸採取敵意的態度。蘇貞昌領導下,民進黨的中國政策將持續滯留在這個軌道上,期待民進黨改變中國政策的選民,可以放棄對民進黨的希望了。 

  民進黨已經不需要辯論中國政策,在蘇貞昌“衝衝衝”剛性性格影響下,民進黨將徹底脫離蔡英文的柔性路線,與歷史和民意做剛性對抗。只是,在兩岸社會已深度交流現狀下,一個與現狀剛性對抗的政黨還有執政的機會嗎?一個與歷史潮流和民意對抗的政黨將把台灣帶向何方?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