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日電/隨著中央八項規定、反對鋪張浪費等措施的貫徹落實,一直以來“牛氣衝天”的奢侈品行情明顯下挫,一些品牌也暫時放緩在中國的拓展計劃。
品牌高速增長受阻
2012年底,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八項規定出台,社會輿論對公務人員的監督也隨之加強。
公款消費“收緊”,奢侈品銷量應聲“下落”,一些奢侈品牌高增長隨即遇到“瓶頸”。貝恩公司數據表明,2012年中國奢侈品消費增速為7%,與前兩年30%以上的增速已有一定落差。
記者走訪上海一些奢侈品專賣店也發現,購買人數明顯“縮水”。位於上海南京路上的一家紀梵希專賣店前段時間開始打折,近日已關門。
“奢侈品牌在中國搶地盤式的擴張已經無法延續。去年絕大多數品牌銷售業績沒有達到年初目標,最多的少了30%以上,近年罕見。”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全球知名奢侈品集團在華負責人表示,這與奢侈品海內外價差大、經濟整體環境遇冷等有關,也與公款消費受限有一定關係。
另一家奢侈品店員表示,由於稅務局查得嚴,以辦公用品為名目的發票暫時開不出來,頂多只能將珠寶、手表以“皮具”名義出售,銷量下滑兩成左右。
世界奢侈品協會最新報告顯示,2013年1月20日至2月20日,中國內地奢侈品消費總額為8.3億美元,比2012年春節期間銷售下跌近53%。
2013年,包括古馳、路易.威登等奢侈品牌在華放緩擴張的消息陸續傳來。路易.威登高層此前表示,將全面抑制擴張,不會在中國二、三線城市繼續開店。古馳負責人也稱,2013年將維持在中國門店數量,不再前往新的城市開店。
為公款消費開後門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1年人均GDP排名中,中國名列第86位。而與之相對應的卻是,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第二大奢侈品市場,僅次於美國。
記者調查發現,在奢侈品消費巨額數據的背後,仍然暗藏著公務浪費、權錢交易的需求。為了適應中國消費市場的“特點”,不少奢侈品牌都“入鄉隨俗”,給予購物者最大限度的“方便”。
在上海一家普拉達(PRADA)專賣店,銷售人員介紹,買動輒上萬元的奢侈皮具,開發票可以是“禮品”,也可以是“工作服”,顯然為了報銷方便。
一位奢侈品品牌銷售顧問甚至表示,不管購買的是什麼商品,都可以開具“辦公用品”發票,且不會出現商品明細,方便入賬。
這位銷售顧問說,不少客戶購買奢侈品“不問價格”,“因為付錢的都不是他們自己”。一些不帶鑽石、不鑲金的手表比較適合送給政府官員,“這樣比較低調,看不出來價格,現在風聲緊,買愛馬仕太高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