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京媒:真正激勵個人奮鬥的社會永不枯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17 10:27:16  


  中評社香港5月17日電/個人奮鬥近年在輿論中被談的很少,如何創建更健全的社會福利制度卻是熱烈的話題。

  環球時報今天社評說,從一定意義上說,後一個目標是中國社會建設新時期的新抱負,也是中國從經濟發展到人權進步綜合推動的結果。

  然而個人奮鬥在什麼時候都是社會活力的基礎細胞,是中國構築任何物質和精神大廈的關鍵性材料。再好的中國夢也要有無數個人夢想以及奮鬥的實際承載。已由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的中國,個人奮鬥在社會前進方式中的貢獻越來越大,國家規劃對個人選擇的深刻影響逐漸淡化。

  國家的確在民生領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如果認為社會福利本身就可成為人生幸福的源泉,就是天大的錯覺。莫說中國這樣超大型發展中國家,即使已經建成了“高福利”社會的歐洲一些國家,社會保障也決非輿論所說的那樣,可以讓人“從搖籃到墳墓”坐享其成。

  歐洲“高福利”體制已經撐不下去,中國走其老路意味著葬送國家前途,並且毀掉今天年輕人的未來。 

  重提個人奮鬥,讓這個口號重獲媒體頭條和網站首頁的響亮,這應是中國社會一次實事求是的思想調整,也應是媒體對公眾負責、而非嘩眾取寵忽悠受眾的改變。 

  天上掉不下來幸福生活,國家的任務是創造公平競爭環境,並把社會積累的公共財富轉變成合理的福利分配。但是公平永遠是相對的,將社會公平與個人命運做成功的打通,就是個人奮鬥的重要內容。對社會尚存的問題,也需用個人奮鬥去衝破。其實所有成功者的人生都是通過攻克各種障礙串聯起來的。 

  改革開放三十幾年來,中國上演了歷史上最豐富、也最精彩的各種個人奮鬥故事,很多不可能的個人成功在中國成為可能。國家改革和個人奮鬥形成千變萬化的對接,雖然中國社會的制度性安排仍然問題很多,但改革的積極和個人奮鬥的積極從兩個方向聯合創造了改變個人命運的大量機會。 

  實事求是講,經歷了改革開放中早期的那些人都曾面對了比現在差得多的條件,那個時期的創業者們也承擔了多得多的風險。通過個人努力解決難題、改善自己的生活往往是當時人們的第一選擇。中國之後更成熟的社會制度設計,有一部分就來自於那代人個人奮鬥實踐的推動。 

  不僅物質資源,良好的制度資源都離不開每一代人的奮鬥,社會在這樣的奮鬥中一撥撥接力前進,歷史不會給某一代人特殊安排“吃現成”的境遇。 

  中國在發展,時代在進步,社會福利的水平肯定會逐漸上升。但福利再過多少年也只能是基礎保障性的。把個人幸福寄托在社會送上門來的機會和可以無償使用的資源,而不是通過個人奮鬥實現夢想,這樣的人生不可能與成功相遇。不僅在中國做不到,去世界哪個地方也都做不到。 

  積極的人生態度對每一個人都至關重要,它其實是我們收獲人生幸福的思想和世界觀基礎。重個人奮鬥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是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出發點。真正激勵個人奮鬥的社會也才不會枯萎。 

  個人奮鬥是本能,也是社會最深刻的哲學。重視集體主義的中國社會,從未同個人奮鬥真正矛盾過。它只是在鼓勵個人奮鬥的同時,強調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對國家的擔當。這使得個人奮鬥的內涵打上一定的中國烙印,這同時也是時代烙印。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