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7日電/近來一段時間,因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鐵男接受組織調查一事,輿論再次掀起對網絡反腐價值與前景的討論。媒體人的舉報在此次反腐中的作用無疑值得肯定,但除此之外,一些報道提供的細節也顯示,發改委內部亦有人舉報過劉鐵男,而中紀委對劉鐵男涉嫌貪腐的調查,從去年5月份即已經啟動。
有人就此評論,稱羅昌平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曾幾何時,因為看似廣泛的公眾參與,網絡反腐被寄予厚望,然而,這種參與能否產生實質的反腐價值,或只是民眾後知後覺,為反腐鳴鑼開道,在真相浮出水面之前錦上添花?藉劉鐵男個案,我們可審視這種反腐模式。
羅昌平舉報劉鐵男,正值十八大結束的特殊節點,當時數位官員先後下馬,普遍被民眾視為新一輪反腐開始之標誌,而羅的舉報更是加劇了這種想象。其舉報對象級別之高,創造了網絡舉報的新記錄,如此而來,在關注劉鐵男個案之餘,網絡反腐的前景亦被看好。這其中,很多人順其自然地認為,參與主體中普通民眾的角色地位將有所提升,公眾參與尤其是舉報人的人身安全亦可得到相應的保障。
事實則是,羅的舉報過程並不輕鬆。舉報伊始並未得到體制內的呼應,儘管其一再通過互聯網公布舉報材料,鑒於其媒體人的身份,多數網友傾向於認為劉鐵男即將落馬,同行中亦不乏堅定的支持者,但除卻這些為數不多的溫暖細節,我們看到的更多卻是舉報人的孤獨。劉鐵男所屬部門接踵而至的辟謠,動輒追究個人責任的表態,個人日趨逼仄的言論環境,以及媒體的紛紛轉向,諸多不利因素讓此次舉報變得撲朔迷離,個中苦澀只有舉報人本人能體會。今天看待這樣一個有著里程碑意義的反腐事件,光鮮亮麗的背後有著太多難以言表的苦衷,它顯然不僅屬於羅昌平本人,也屬於每一個參與反腐事業的普通民眾。
如此不難理解,當劉鐵男被調查的消息公布後,羅本人對過去的舉報經歷秉持可貴的冷靜,表示“只是個案推動,不存在制度的貢獻”。回顧劉鐵男所屬部門的辟謠,結合今天媒體報道披露的細節,尤其是體制內所起到的推動作用,這樣一起反腐事件,經歷的博弈非你我所能想象,其間各方的角色扮演至今尚不清晰。但一個可以確定的事實是,此事件凸顯了反腐參與者的尷尬境地,轟轟烈烈的網絡反腐背後,訴諸的是大時代背景下個人的無力感。
網絡反腐造成的幻覺,肇始於當下空前繁榮的互聯網,止步於尚不夠健全的反腐機制。如今個體在公共生活中的境況,難免讓那些積極分子成為“無用的激情”,客觀地說,現今的反腐機制注定只能讓個體有限地介入其中。就此而言,羅昌平此次舉報既意味著新的突破,也衡量了網絡反腐所能抵達的極限。
在反腐機制不變的情況下,網絡反腐所能肩負的期待的確有限。此次羅昌平舉報劉鐵男,值得欣慰之處在於,在當前的反腐格局中,新聞從業者尚能利用新媒體,擴大舉報行為的影響力,亦可借其為自身減壓,加之當前民眾普遍對媒體人抱有信任,如此種種,讓我們看到網絡反腐的另一種可能。
中國社會接下來的反腐事業,有賴於“扒糞者”日拱一卒的努力。當然,藉由此次反腐所展示的細節,也可看出網絡反腐面臨的考驗。正如有學者提到,網絡“不易被管理控制卻方便民意表達”的這種特性,造成了當前政府對網絡反腐的糾結態度,加上反腐形式“從自發式轉向自主式”,今後網絡反腐擴大戰果的前提,既有賴於切實的制度嫁接,更重要的是,出於公共利益的考慮,應向公眾提供更寬裕的表達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