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張雲:誤認知的困境與中日關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5-30 11:36:05  


  中評社香港5月30日電/在很多人看來,安倍晉三執政以來的半年內,日本正在急速地全面地右傾化,例如安倍晉三本人提出的“侵略定義不定論”,“村山談話不繼承論”,高調推動修改憲法,否認侵略歷史,加強所謂的傳統教育,增加自衛隊軍費等,副首相麻生太郎等四名閣僚加上168名國會議員參拜靖國神社,超過歷年規模,代表新政治勢力的橋下徹發言否認“慰安婦”存在等。
 
  聯合早報網今日刊登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張雲的分析文章稱,中國和韓國對日本政治的右傾化和軍國主義複活表示了高度的警惕,連盟國美國也表達了一定程度的憂慮。對日本部分政治家的極其不負責任和混淆黑白的言行,當然要表示憤慨和警覺,需要同這些非正義的成分堅決鬥爭,但同時也要注意不能過於感情化地預測,特別需要注意不要預設日本已經全面右傾化的認知結論。
 
  認知(perception)是國際關係中極為重要的變量,因為認知是政策判斷的前提。但現實是正確的認知對方幾乎是不可能的,不僅因為對方的真實意圖不可能完全知曉,而且會根據現實的情況而不斷變化,這種認知的不完全正確性,不完整性和不確定性就會很容易導致誤認知(misperception)的出現。
 
  而一旦不正確的認知部分占了主導就會產生負面的“鏡像效應”(mirror-image),即在自己預設的誤認知的框架內“過濾”有關對方的信息(把那些能夠證明自己預設的信息留下,常常無意識地過濾那些同自己的預設相悖的信息的傾向),打個比方有點像在用哈哈鏡照人,而思維的慣性進一步加強了“鏡像效應”的生命力,在這個過程中誤認知則又不斷地被“再生產”的危險。
 
  與此同時,認知還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一方的預設認知以及由此採取的一些措施,會被對方當成重要信號來解讀並構成對方認知的重要材料,同樣的邏輯一方的誤認知以及相應的信號會對對方誤認知生成的產生“哺育”作用,反過來後者的誤認知和信號再次反饋到前者,造成誤認知和相應信號的升級,以此類推誤認知的“相互哺育”(mutual feeding)的作用不斷得到強化,最終讓雙方的互疑成為常態極大地增加了衝突的可能性。
 
  文章表示,暫且把這種現象稱為“誤認知的困境”(dilemma of misperception),可以看到上述的“誤認知的困境”的過程,事實上是一個認知的悲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有時候敵人事實上是自己製造出來的,而不一定本身就存在。
 
  在中日雙方關係緊張的今天,冷靜地看待對方很不容易,但是雙方的認知直接會影響到決策並且帶來重大的結果。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衝突,雙方都有必要冷靜地思考對於對方的認知是否比較符合實際或者比較正確,有沒有出現“哈哈鏡現象”。上述的邏輯框架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有用的理性思考的工具。
 
  日本是否已經全面右傾化
 
  當下,從日本來說對華認知的關鍵,在於判定中國是不是已經放棄了韜光養晦走上了地區擴張道路,從中國來說對日認知的關鍵,在於判定日本是不是已經全面右傾化走向軍國主義複辟道路。本文側重分析中國對日認知,日本對華認知的另文探討。
 
  如果中國判定日本整體已經全面右傾,很自然可能產生以下的結果。首先在對日外交努力上產生消極情緒;第二可能無意識地尋找證明這個判斷的證據(在當前似乎很容易),第三制定對應日本全面右傾化的反制政策。而中國的反制日本措施會作為強有的信號反饋給日本,幫助哺育和加強中國推行“強硬外交”的那部分日本對華認知,為了對應中國的“壓力”,日本就會作出相應的反反制措施,這樣雙方的互信越來越少,互疑越來越多,認知困境的螺旋式上升加大了雙方衝突的概率,事實上雙方最初希望通過自助努力獲得安全的結果卻正好相反,即安全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他國的負面認知的判斷必須非常謹慎,因為如果這個判斷是誤認知將會帶來幾何式增加的相互敵意。文章認為,目前判斷日本社會已經全面右傾證據並不充分。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