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作為勞動力主要輸入地,泉州外來工有200多萬。據泉州市教育局統計,就讀于泉州市各初中的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有4.8萬人,其中外省籍學生約3.27萬人。去年,泉州出台了新的政策,只要在泉州有正式學籍並滿兩年的異地學生,就可參加當地高考。今年泉州共有226名外省籍考生享受到“同城待遇”。這些學生填報志願、高招錄取等都將享受與福建考生一樣的待遇。
記者從多地獲悉,今年作為異地高考“破冰”的首年,多地報名人數均未現“火爆”場面。
江蘇省教育考試院的數據顯示,今年在該省參加高考的異地考生僅347人,此前該省曾預估符合條件的考生在5000人左右;遼寧省最終報名552人,而在該省就讀且符合報名條件的考生也在5000人左右;另一個勞務輸入大省浙江,今年異地報名考生人數為984人,遠低於此前預估的近萬人;河南“零門檻”的異地高考方案公布後,僅49名外省戶籍考生報名。
對此,同樣異地報名人數不多的安徽省有關方面人士分析,安徽務工人員數量流出大于進入,隨遷子女參加高考數量總體不大。
湖北省教育考試院有關負責人認為,在湖北報名的異地考生僅219人,是多個因素相互影響導致的:有關異地高考政策出台時間較晚,不少外地考生已回戶籍所在地報名、甚至就讀。
同時,錄取分數以及招錄政策的不一致,也影響到考生的報名地選擇。這位負責人分析,大多數考生是從考生較多、高考錄取競爭較激烈的地區,流向考生較少、錄取競爭較低的地區。湖北歷年高考錄取分數較高、試卷有難度,因此一些考生即便符合異地高考條件,也會考慮異地高考是否能得到比原籍更好的競爭優勢。
這位負責人預測,經過今年的“試水”磨合後,隨著以後報名時間及招錄計劃的調整,異地高考人數會出現逐年攀升之勢。
教育學者熊丙奇認為,在我國大多數地區,開放異地高考,利益考量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每個家庭及考生都會根據自身的現實利益作出最佳選擇。對於異地高考首度“破冰”之舉,他說,“這說明,推進異地高考並不難,只要下定決心,這一政策便可切實推進。” |